世博观澜:晚安,上海! 再会,世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世博观澜:晚安,上海! 再会,世博!

2010年10月31日 2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10月31日电 题:晚安,上海 再会,世博

  中新社记者 邓敏

  黄浦江边的华灯依旧璀璨,上海滩的夜色亦正阑珊。

  史上规模最大、参展方最多、观博客流量最高……159年历史的世博会于2010年在上海书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旗就将降下,但世博效应的发酵刚刚开始。

  ——上海依旧忙碌。历经8年的辛劳,20万办博人还在为世博园站好最后一班岗,保洁人员在为园区做最后一次梳妆,安保人员在为离园的客流疏导指挥,更多的“小白菜”和“小蓝莓”在园区内外耐心地释疑解惑,黄浦江畔的街巷弄堂里,世博园的精彩仍是最热门的话题。

  但世博会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绝不仅仅是新奇的建筑、便捷的交通、整洁的市容或经济的助推,因为人的文明与现代化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财富,1843年开埠的上海向来以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而自豪,而这次半年的交流碰撞必将又增长它通向未来的眼光;

  政府在大型活动的组织中更加清晰何为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市民在领悟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经历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洗礼,“海宝一代”登上历史舞台,展示自身的阳光与坚毅……也许,1900万上海人在未来笑迎四海宾朋时可以从容地道一声:上海,因世博更美好。

  ——中国仍然兴奋。奥运激情之后,184天的世博狂欢又让中国人尽情享受了一次世界性的party。7000万人次的传递效应既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软硬实力提升的绝佳契机,却也将自身置于放大镜下呈现给世界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对于外国人来说,看世博就是看上海、看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看世博就是看世界。在展示自身形象的同时,中国决策层更多地关注如何在家门口通过世博如何博采众长,学习他人的先进之处,184天的盛会,高密度地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和科技最新成果,对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发展转型的教科书。中国,迈入了“后世博时代”。

  更重要的是,一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将东方智慧融入创新理念,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将众多从未或已多年未在世博会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共济一堂、共话人类未来,走过一个半世纪的世博会又一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许,13亿华夏子孙可以在未来自豪地说一声:中国,让世博更美好。

  ——世界还在凝望。一方面,金融海啸余震犹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聚首于上海,再凝信心,协手共进。另一方面,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疴疾时,本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首创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同诠释,已不单是文明的碰撞,更是人类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

  在今天的高峰论坛中,信息产业与数字城市、知识创新与文化城市、绿色发展与生态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城市、经济转型与永续城市、社区治理与宜居城市、青年创造力与未来城市……一个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与解决方案呈现出来,脑力激荡、智慧交流、风云际会,本次世博成果得到梳理和升华。

  184天中,上海搭建了一个地球村,这里成为和谐世界的缩影和范本,也许,未来的地球成员在回首2010年的上海时可以激赏地说一声:世博,让未来更美好。

  东方明珠,入夜难眠,内心早已许下未来相会的诺言。

  晚安,上海!再会,世博!(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明】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