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馆潮"预热"上海世博会 自建馆数量为历届之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建馆潮"预热"上海世博会 自建馆数量为历届之最
2009年05月25日 11:1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20日,智利政府正式宣布,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租赁馆升级为自建馆,成为南美洲第一个以独立建馆方式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同一天,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通过函签的方式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签署了参展合同,目前签署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206个。与此同时,国内各省区市均已提交世博主题陈述方案,其中有20余个省区市已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优秀设计方案。

  近日,围绕着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是否有影响,自建馆建设情况进展如何等业界疑问,《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了解了最新的世博工程进展以及国内国际的参展情况。

  针对很多大企业不景气,原来争抢建设企业馆的现象减少的传言,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官员介绍说,上海世博会企业馆位于浦西园区,参展企业必须具有相当实力、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等,“15家确认参展的企业正陆续与上海世博局谈判签约,目前已有14个企业馆签约。”

  该官员列举说,包括上汽通用、震旦、航天、航空、中石油、国家电网、移动电信、中国铁路、万科、可口可乐、上海企业、远大、日本产业联合馆和中船,“日前,上汽和美国通用汽车‘直达2030年’的汽车馆已经奠基。”

  上海世博会场址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正南,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沿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目前,这片5.28平方公里,曾经烟囱林立、危棚简屋密布的“城市伤疤”,正一步步演变为绿树映江、场馆竞辉的“世博园区”。

  从最受注目的园区建设来看,世博会园区建设包括围栏区和围栏区外的配套设施用地,围栏区内展馆建筑分为七大类:中国馆、主题馆、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企业馆、世博会博物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围栏区内主要公共活动建筑有世博轴、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

  世博会工程有100多项,其中,永久性项目包括“一轴四馆(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村、规划市政道路、公园绿化等;临时场馆项目包括联合馆、租赁馆、外国国家自建馆、企业自建馆等,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建设。

  其中,世博轴,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连接园区内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四大主体建筑和轨道交通车站等,主体结构于今年1月份基本完成;中国馆,位于世博轴东侧,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有“东方之冠”之称的国家馆和作为基座的地区馆以及港澳地区自建馆组成;主题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为完美演绎主题,将城市作为生命体,规划考虑新建3处主题馆,在浦东世博轴西侧集中规划一个大型主题馆分为“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在浦西分散设置利用江南造船厂老厂房改造的“城市文明馆”和利用南市电厂改造设置的“城市未来馆”,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官员表示,总体而言,各参展方对参展上海世博会都表现相当积极。当然,金融危机对参展方的资金筹措产生了实际影响,导致部分参展方的参展预算减少,馆型有所调整,但馆型调整也是双向的。如摩洛哥和智利从预估的租赁馆变为自建馆,当然也有从预估的自建馆变为租赁馆,如巴西和阿根廷等。

  对于建馆建设进度,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华君铎坦言,世博会是一个多边舞台,举办世博会需要相关参展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最典型的是参展方的自建馆,其建设进度很难由世博会组织者决定。

  上海世博会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为历届之最。目前,已有近一半的自建馆陆续开工,大多数自建馆拥有了较完整的设计方案。但从工期的角度衡量,要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土建、布展、调试和试运营,无疑需要相关参展方和组织者共同加倍努力。

  从世博会的历史来看,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官员介绍道,相关场馆的建设或布展直至世博会开幕仍未完成的现象,也不算稀奇。有的世博会还遭遇过罢工、火灾等变故,影响了相关场馆按时按质开放。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表示,力争将世博会开幕时仍未完成的自建馆数量控制到最低限度,为广大海内外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展环境。

  除了自建馆以及由组织者负责的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等永久性场馆,由一些企业投资建设的企业馆,由组织者建设并提供给参展方的租赁馆和联合馆,也是世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尽管按照预定的元旦试运行计划,这些场馆工期有些紧张,但目前这些场馆的总体建设进度正常。除了场馆建设,上海全市范围内的隧道、道路、轨道交通等大市政项目建设,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都在有序推进。

【编辑:朱博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