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博征名活动反响热烈 在艺术氛围里迎世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为世博征名活动反响热烈 在艺术氛围里迎世博
2009年08月24日 11:55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全国数十家知名网站和上海移动公司联合发起“我为世博中国馆取个名”活动,引起热烈反响,最初3天内就收到网友和手机用户近2万条建议。和谐之冕、赤玲珑、鼎盛中华、红馆、凤栖梧、龙腾映相……一个个精心构思的名字,未来都有可能中选。

  城市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气质写在城市的“脸”上

  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留下标志性建筑,凝聚了主办国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新的文化创造。可以说,除了这些建筑的功能,更为人称道的往往是它们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由此一事便能明白,主办国的文化展示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氛围营造,对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有多么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馆和它未来的馆名,一定也会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但仔细一想,中国馆毕竟不如当年巴黎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那样高耸入云,要走进世博园区才能看到;客人来了,首先看到的是机场、车站和码头,然后是高速公路、大街小巷、地铁车站,等等。那么,这些公共空间有多少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如果氛围不足,我们的中国馆岂不是显得太孤独?

  现代城市的空间总拥挤着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营造出柔性的、温暖心灵的氛围,是世界性难题。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要让人生活得安全、健康、便利,还要让人感到生活是丰富、有美感和有意义的,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而这种心情享受,多半由“艺术”来创造。城市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气质写在城市的“脸”上。

  利用公共空间营造艺术氛围有效调节城市生活

  利用公共空间营造艺术氛围,是国际上许多城市的共同追求。才启用不久的英国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提出从国家级艺术馆短期租借经典作品,在那里举办艺术展;航站楼也将长期展出如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成名作《干草车》等等的高清复制品。旧金山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内有20多个美术馆,费城、丹佛、纽约、菲尼克斯及达拉斯的机场也展出一些精心挑选的传统和当代艺术品。在机场开辟艺术品展示空间,是近年来的新创意,为的是给来客留下高雅脱俗的城市印象,也让人在博物馆、美术馆之外领略城市的文化积累,以及今天的文化创造活力。

  上海世博会将宾客云集,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城市的公共空间,为来客、更为上海本地居民营造身边的艺术世界,值得研究。上海可以利用、也需要打扮的公共空间很多,除了虹桥、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站楼,两个主要火车站,还有轨道交通的几百个车站、公园绿地、住宅区和商务楼宇区域的大小广场等等。营造艺术氛围,对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有时甚至会有意外效果,比如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据说,日本的福岛机场因为铁路新干线竞争等因素,客流量一度有所减少;福岛是“奥特曼”的创造者―――导演圆谷英二的故乡,于是在机场候机厅设置了“奥特曼”立像等展品,挽回了不少人气。

  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展示助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

  换个角度看,中国的大学艺术教育近年来有较大发展,年轻的学子正一批批走出校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打扮公共空间,正可以帮助他们从事艺术实践,向着实现理想走出最初的几步。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展示,对上海眼下正热切图谋发展的创意产业会有助推作用。日本的成田机场有家折纸博物馆,展示的作品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有人看了说,“我恨不得把它们都搬回家去!”试想,如果这个展示馆不是设立在机场,也许看到的人就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如今的国际知名度了。

  公共空间可以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元素,不必局限于借展博物馆、艺术馆藏品,或举办传统类型绘画、书法、雕塑等创作者个展,其实大可“秀”出新兴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作品。同时,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展示能够“寓教于乐”,以令人愉悦的视听享受避免宣传的生硬,世博会宣传和城市文明宣传眼下正好尝试。利用公共空间,让艺术融入生活,在浓浓的艺术氛围里迎世博,上海可以做得更好。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