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世博会碳排放力争5年内抵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世博会碳排放力争5年内抵消
2010年03月12日 15:38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世博会碳排放总量的60%-70%都是由交通出行引起的,我们力争将所有的碳排放在未来4-5年内完全抵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近日向广大关心、支持世博会的朋友们呼吁,希望大家尽量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积极抵消世博出行造成的碳排放。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刘昕璐

  从展区到手机门票无一不低碳

  绿色世博、低碳世博,这两个理念是本届世博会亮点之一。“实际上,许多场馆都在技术、文化、绿色环保等理念上策划和实践着,希望通过这样清洁‘生产’,将绿色生活大大推进一步。”张全表示,在世博会筹备和举办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碳排放。比如,世博园区太阳能光伏的利用总量共4.5兆瓦,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

  世博票“低碳”,亦是一个有意思的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杰表示,世博手机票不仅能在世博会期间使用,在世博会后还可作为金融数据的核心载体,当手机钱包使用,这也是一种低碳表现。

  世博碳排放“大户”:交通出行

  不过即便如此,整个世博会不可避免还将有大量的碳排放产生,而这个抵消过程可能还要在此后持续上四五年。

  张全告诉记者,世博会碳排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世博园区建设、运营以及临时场馆拆除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二是世博的游客、参展商、组委会由于旅行、食宿等产生的碳排放;还有世博相关活动也会产生碳排放。根据类似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参观者的出行,尤其是飞机飞行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北京奥运会参加人数少,周期短;相比而言,上海世博会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为时半年,碳排放60%-70%都将是出行者所产生的。当然,这既包括国内宾客,也包括许多国际友人,而要完全抵消世博会产生的碳排放,预计此后还要四五年的时间。”

  张全披露,经过初步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产生的碳排放,60%-70%可以在世博会期间就得以通过低碳技术抵消平衡,但其余部分则需要此后借助增加“碳汇”、植树造林等各种方法实现平衡。

  选择公交看世博人人都能践行低碳

  “我相信,市民游客在参观世博的过程中就能学到更多的绿色理念,同时,也希望市民游客应该争当这些理念的践行者。”张全表示,根据现在的测算,世博会的举办,碳排放“大户”当授予“交通出行”。因此,市民游客想要为“低碳世博”作出贡献,空间大有可为,并且可以人人行动。

  据透露,对选择公交、地铁来参观的游客,主办方会提供入口处的便利。“坐私家车来的游客,要在较远的地方下车,走到园区,大巴、轨道交通直接送到‘门口’了,通过这样的机制进一步鼓励绿色出行。”

  “我们也倡议,中短途观众优先选择火车、轮船和长途客车等公共交通;对于长三角等周边地区自驾车出行的观众,建议采用停车换乘(P+R)方式,在活动举办地外围乘坐公共交通到达会场;对上海城区内的观众,建议优先选择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践行低碳

  购买碳信用额度抵消出行碳排放

  张全表示,世博会也将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世博期间形成的碳排放。在后世博阶段,也可把世博期间减排的碳指标在上海市碳交易所进行交易。世博期间,上海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减碳TIPS、互动活动等,激发市民兴趣,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公众一种绿色生活的态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开发世博绿色出行纪念公交卡,准备将碳减排的理念融入其中;同时通过“绿色出行达人”评选等活动,鼓励参与者积极践行绿色出行并对胜出者进行奖励。一项引导绿色出行的群众性低碳运动也正悄然兴起,该活动建议长途的必须乘坐飞机到上海的观众购买碳信用额度,抵消因交通出行导致的大量碳排放。

  江浙高污染车4月起限行中环线

  为了确保世博期间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张全表示,上海环保部门已与江浙两省环保部门达成协议,共同在机动车、电厂高架污染源、秸秆焚烧、共同预测预报、应急响应等五大方面开展“联防联治”。

  据披露,本市将进一步采取高污染车辆交通限行措施。从下月起,江浙两省的高污染车(国I及以下的机动车)也将限行本市中环线。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