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梦”(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梦”(2)
2010年03月30日 17:36 来源: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

  清末。清朝政府并不知道自己正值末年,博览会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关键词,甚至被寄望为一剂拯救帝国的强心针。上海格致书院每月初一在《申报》上刊登题目,征集回答,其中有这么一道策论题目:近有审珍会,又名博览会,肇于何时?始于何国?其旨意何在?可析言之欤?一位叫做李成蹊的青年应征,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惜这份关于博览会的原始资料已经无法寻觅。

  朝野上下不再满足于观看西洋景,他们开始尝试把博览会引入中国。1910年,江宁举办南洋劝业会。“劝业”是发达于晚清的专有名词,主要指劝工、劝商。在士农工商的架构下,农本商末,故常有劝农之举,工商不足论,但是晚清以降,工商的价值被发现,为了唤起重视,故常有劝工、劝商之举。劝业会是博览会的中国名字,南洋劝业会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博览会,22个行省提供展品,20万到30万人参观。在这20万到30万人中,有一些当时不被人所知,后来众所周知的姓名。

  一位是29岁的绍兴府中学堂博物教员兼监学周树人,当时他还没有鲁迅这个笔名。周树人听说南洋劝业会的消息,建议学校将这一年的秋季旅行改为参观南洋劝业会。一行浩浩荡荡200多人,经杭州、嘉兴、苏州,抵达南京,在那里度过一个星期的时间。

  14岁的湖州中学学生、后来以茅盾闻名的沈雁冰,详细地记载了参观过程。学校贴出布告,愿去参观南洋劝业会者交费十元。沈雁冰征得母亲同意,报名参加。他这样回忆:“校方包租了一艘大型小火轮,船上有宫舱、房舱,统舱,又拖带两条大木船,载人也装行李,从湖州到南京,行程二日二夜,我们一行共二百多人,包括教师四人,工友二人。在船上住的很舒服。船到无锡,我们上岸换乘火车。拂晓到达南京下关车站,猛抬头看见斗大的‘南洋劝业会’五个闪闪发光的字,走近了看,才知是许多小电灯泡连串做成的。我们由教师引导,先到浙江会馆,但会馆早已人满;临时找到一座大庙,大家打地铺,四位教师也不例外。”他们用了三天时间进行参观,“对四川、广东等各省展出的土特产,都很赞叹,这才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发展工业前途无限”。

  15岁的苏州长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学生郑逸梅、16岁的苏州草桥中学学生叶绍钧(即以后的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均曾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南洋劝业会。掌故专家郑逸梅后来这样记载:“校例有春秋两季的旅行,由教师带领,我就和一班同学,随着教师到南京,参观大规模的南洋劝业会……这个会场占地很广,特铺铁轨,驰行小火车,可以绕场一周,以助游客兴趣。这里每省辟一专馆,陈列各省的生产物资。各馆的布局和建筑各不相同,以符合地方特色。”

  教员鲁迅和学生茅盾、郑逸梅、叶圣陶,在南洋劝业会擦肩而过,他们将在未来相逢。当时的教育机构,没有以安全为由阻止那些中小学生,几百名学生的跨省活动,又没有人身保险,校方实在责任重大。那些年轻的学生以及其他20万到30万同胞,在参观灯光璀璨的南洋劝业会时肯定没有想到,这已是帝国的黄昏。

  南洋劝业会的首倡者是两江总督端方。端方系1905年预备立宪五大臣之一,遭遇革命党的炸弹之后秘密出访,历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十国,回国后力主效法明治维新。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端方衔命入川,军队哗变,死于非命。首倡南洋劝业会的端方,不可能预测到几年之后自己的那场灭顶之灾,他在筹备会议上表示“各国工商之盛无不从国内博览会入手”,南洋劝业会“不独商业上有关系,即政治上亦与有光荣”。

  除了官方人士端方,积极参与南洋劝业会筹备事宜的还有民间人士张謇。他成为状元之后,没有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而是走了学而优则商的“邪路”,身体力行地跨越士商之间的天堑。他去过大阪世博会,敏锐地发现博览会主要在于“开来”,中国展品多为“彰往”,回国后便着手引进博览会。

  此时中国虽然已经多次参加世博会,但是展品未能将博览会和博物馆、农展会区别开来,常常是一些准古董或者农产品。根据陈季同的记载,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展品,丝、茶、瓷器和雕花家具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南洋劝业会虽然是山寨版世博会,却最为理解世博会的精神,重在彰显象征未来的工商产品,对于鲁迅、茅盾、郑逸梅、叶圣陶们来说,电灯和小火车带来的震惊肯定要大于丝、茶、瓷器和雕花家具。当时的《申报》为南洋劝业会提供了舆论支援,进行连续报道和评论,曾经刊登《劝业会与立宪》,表示劝业会可以引起国民之经济竞争心,进而引起国民之政治责任心。

  郑逸梅还曾提到:“民国后,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那是步南洋劝业会的后尘。”1929年,浙江举办西湖博览会,参观者多达2000余万。西湖博览会规模远胜南洋劝业会,历史位置却稍逊风骚,这是因为南洋劝业会具有清晰的价值理念,致力于实业救国,西湖博览会虽然有纪念统一、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诸多主旨,根本目的只是为了扭转财政困境。

  四

  关于世博会的想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洋景”,一种是“中国梦”。

  在陈季同引用的那封信里,他的朋友这样谈论自己的世博会见闻:“一位名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将人的声音抓住,然后粘到一卷转动的蜡上。你只需将这卷蜡寄给朋友,他们也让它转动起来,声音立刻又说起话来,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可以。然而,欧洲人常常抱怨他们的女人爱唠叨。谁知道有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发明后,又会是什么样子!”茅盾在《子夜》开篇描述1930年的上海,电车的线路“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洋房顶上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吴老太爷更是无法承受这些冲击,突发脑溢血死去。

  茅盾的这段文字,不知是否与他少年时代参观南洋劝业会看到“西洋景”的经历有关。此前,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里,想象了60年后的博览会,“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吴趼人在《新石头记》里描写了贾宝玉来到1901年的情形,小说以贾宝玉参观浦东的万国博览大会作为结局,“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种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这些幻想小说基本都是政治小说,作者通过对未来的想象,表达了自己的“中国梦”。

  五

  100年后,“西洋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唤起想象,因为世界已经成了地球村。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展馆各尽所能地“炫奇”或者“赛珍”:丹麦馆会出现“小美人鱼”,1913年诞生之后从未远行的“海的女儿”准备漂洋过海,为了避免她患上相思病,展馆里的池水将来自哥本哈根港口;英国馆的外部将有六万只有机玻璃“触须”,闪烁的触须闻风而动;法国馆试图将凡尔赛花园搬到黄浦江畔,打造漂浮于水上的“感性城市”;芬兰馆仿佛一座微型城市岛屿,参观者需要经过一座桥走进这座冰壶式的建筑之中……

  在地球村时代,上海世博会不能成为深圳“世界之窗”的升级版,满足于一天游遍虚拟的四大洲五大洋。那些成为标志性的世博会,几乎无一例外地为人类的普遍价值作出贡献。远的不说,以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为例,鉴于此前世博园前赴后继地成为“废墟公园”,汉诺威世博会决心“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可持续发展”是汉诺威之梦,也是人类的梦想。日本馆是一座建筑史上规模最大、重量最轻的纸造建筑,墙面和屋顶是半透明的再生纸膜,减少了人工照明,这些建筑原料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废物再利用”成为学生课本,仿佛战争“零伤亡”,实现了“零废料”。瑞士馆用37000块新鲜的木材堆成一个八音盒,没有使用钉子、螺栓和黏合剂,世博会结束后化整为零重返故国,五个月的展览期正好是木材的干燥期。世博会使用的高科技垃圾控制系统,使得每位参观者产生的垃圾保持在300到350克的范围内,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正在粉刷临街的建筑,提醒着市民和游客,一场盛大的博览会即将来临。上海世博会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梦”,我们离谜底越来越近。不知道在以千万计的参观者中,有没有未来的鲁迅们的身影。(王海渔)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