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高新科技抢先看 智能电网与车联网演绎未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高新科技抢先看 智能电网与车联网演绎未来
2010年04月13日 14:0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里,无论是贝尔的电话,抑或是爱迪生的留声机、白炽灯;无论是汽车、飞机、电视机,还是航天器、磁悬浮、机器人,都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憧憬未来的希望,而这些科技成就最终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一一兑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类又创造了哪些最新科技?这些科技成果需要多久才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呢?

  今年3月初,科技部部长万钢借助全国两会舞台向外界披露,上海世博会要用最新科技成就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包括太阳能飞机、万能相机、透明水泥、可发电地板等新鲜事物都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为了实现“科技世博”的理念,中央和地方共投入了7亿多元资金进行技术攻关。“早在四五年前,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已经开始共同推进‘世博科技行动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针对世博建设、能源、环境、运营、展示及安全等领域的科技需求,有关方面累计布局并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32项,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约1100项,许多项目成果已经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中得到实际应用。”

  上海世博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已经能够实现利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为世博园区提供清洁能源。占地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有4.6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此外,还将在东海大桥建设34个3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还仅仅是上海世博会科技水平展示的很小一部分。在众多企业馆中,那些具有前瞻性的高新科技足以让参观者啧啧称奇。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上海世博园区,亲身体验多家企业馆,为读者前瞻上海世博会中那些最值得一看的科技成果。

  国家电网馆:

  展示“绿色”智能电网

  一走进国家电网馆,一个96块LED屏幕形成的720度空间“魔盒”能够让参观者体验一次4分钟的“发现之旅”。参观者必须抓住把手,才能像冲浪时海浪没顶一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自然能源转化成人类可用能源的前景。

  在“发现之旅”中,参观者能看到什么呢?国家电网馆常务副馆长蒋晓云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魔盒”将通过一个全屏幕的巨大空间,用最直观震撼的影像方式,讲述电力如何满足广阔国家的用电需求,以及电能如何传递超越3000公里以上。

  除了“魔盒”之外,国家电网还在上海世博园区建设了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示范区”,包括9个示范工程和4个演示工程。在国家电网馆地下一层,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观众可以看到被誉为世博会浦西园区“能量之心”的110千伏蒙自变电站主变压器的运行情况。这是首座服务世博会的智能变电站,其投入运行后的信息采集、运输、处理和输出等流程均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蒋晓云表示,智能电网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通过减少能量损耗,推动分布式电源的发展,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据记者了解,智能电网已经列入科技部的“十二五”规划,代表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

  上汽·通用馆:

  诠释未来“车联网”

  从1933年开始,通用汽车已经先后参加了8次世博会。其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推出“未来世界”汽车馆,向世人展示了“高速公路”这一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当初的这一构想如今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上海世博会上,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联合建设的汽车馆,将展示另一番“未来世界”图景。双方日前在上海全球首发、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城市概念车EN-V,这款车的自动驾驶、电气化、车联网概念将把人类带入零排放、零交通事故、零交通堵塞的未来时代。在不远的未来,作为最新科技物联网的一部分,车联网技术将通过电子控制下的车与车、车与外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互相连通”。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将展示对2030年未来交通的愿景,通过影院体验方式向观众讲述个人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按照通用汽车的预估,未来汽车会实现电气化、智能化和无人驾驶,车与车之间、车与道路之间会具有交流功能。交通阻塞、空气污染和交通事故也将成为历史。

  与通用汽车走“未来派”风格不同,上汽集团更“现实”地把新能源汽车运用于上海世博园区中。由其提供的氢能源车、超级电容车等共计1000多辆各类新能源汽车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大规模示范运行。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