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让世博效应持久 东道主意识成就城市之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软实力让世博效应持久 东道主意识成就城市之魂
2010年04月26日 10:05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走在上海街头,美国人艾明德发现,人们“在过马路时都开始等绿灯了”。

  而且,“他们不但自己不乱穿马路了,还会向偶尔乱穿马路的外国人掷去鄙夷的眼神。”这位美国记者在自己的《世博日记》中玩味感叹:此前,这里的人们自有一套“禅式乱穿马路法”——“往前走就是,车自然会停的”;外国人“经历了数年的浸淫之后”,入乡随俗。

  客观的变化有目共睹。那条人们熟悉的“迎博”宣传片里,一位普通老妈妈说:“这是阿拉大家的世博,阿拉要当好东道主。”大气、谦和的东道主意识在每个人身上生根发芽,并重塑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东道主:这一次分量格外重

  回想8年前上海申博成功的时刻,卢湾区鲁班大厦的陈晶龙激动依然。那个冬夜,他与邻居们围坐在一起,打开珍藏多年的美酒,举杯畅饮:“世博园区就在旁边,大家都是见证者。”

  彼时的他们并不会想到,之后的8年,自己会因为与世博工地比邻而居,整年开不了窗,甚至为了轨交专线的兴建而搬到结合部……

  在园区周边,乃至整个上海,忍受“阵痛”的,何止这些人。

  东道主——上海和上海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这一次,三个字的分量格外重。

  世博规模大,时间长,纷繁复杂,几乎牵动城市所有的脉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我们的生活与办博进程息息相关,我们的发展与办博效应互为支撑,我们的荣辱与世博成败紧密相连,我们的努力与世博结局密不可分,办好世博我们责无旁贷。”其关键,就“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赢在人和。否则,“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只能是空中楼阁。”对这城市而言,每一个人既是示以外人的直接形象,也是维持运转的内核细胞。园区内外,工程建设“大手术”必然会影响常人生活;办博期间,各式规矩限制也考验着人们的耐心。“上海世博会上最大的展品就是我国国民的素质。”物理学家杨福家说。

  “我们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热爱这座城市,就要齐心协力成就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投身世博,正是最好实践。”一位普通市民写下这样的誓言。

  “找老伴”:八方来客宾至如归

  来自湖南的刘石坚老人,在上海不慎走丢了老伴。着急之时,素不相识的上海人纷纷伸出援手——几个电话,一通找寻,老伴找了回来。老人要酬谢,只说是买包烟、付个电话钱,施助者也坚决辞谢不受。又激动,又“无奈”,老人写下这样的文字投诸报端:

  “找老伴只有两三个小时,可我碰到了那么多好人。他们都是上海人。在大上海,我这个外地人不是举目无亲,而是举目有亲。有困难,有人帮。我想,正在迎接世博的大上海,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朋友来了,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

  感同身受的还有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位上海的常客在一次次造访后告诉世界:“上海这座城市以及上海市民都在非常认真地筹备本次世博会,他们一定会让每一位到访者和参观者都能宾至如归。”

  让八方来客宾至如归,是东道主最直接的诉求。说难,这并不难。人称“小巷总理”的居委干部朱国萍说,办博之于普通人,就像家里请客:“人要起得早,环境打扫好,衣服换清爽,瓜果准备好,热情迎客到。”的哥金康生则琢磨出几个“要”:“天气恶劣要小心,遇到老人要关心,等待乘客要耐心,残疾人扬招要令他放心……”他所在的出租车公司如今已有了一支庞大的爱心接力队,座右铭就是:“能够伸伸手,不要避避开。”伸伸手,再平常不过。

  而如何伸手,以每个人的智慧,又演绎出各种别样的精彩。

  为了 “给更多人的参观提供点帮助”,做过两年世博义务讲解员的23岁小伙倪文灏,用3天时间写了一份“世博园区三日游攻略”。帖子发出,引来众人追捧。不经意间,这个原本“隐于市”的网民,成了草根明星。一批获选“世博人家”的家庭也在紧张忙碌。老相片、红烧肉、串珠海宝……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看家宝”。这里很少按部就班的规定动作,孔夫子所言的 “和而不同”,倒是注脚多多。

  也有人在自诩平凡的事中,令人肃然起敬。一个人,一辆车,75岁的朱俊贤老人6次“单骑”入藏,向西部人民讲述自己理解的世博故事。85岁的陈英和28名聋哑人组成的“志强”聋哑人公交文明劝导队,数年如一日在紧邻世博园区的公交车站,向往来乘客提供温情的微笑和无声的劝导。

  问其理由,殊途同归:因为快乐,为了世博。

  志愿者:体会一种纯粹的快乐

  若不是因为世博,“志愿者”这个“外来文化”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快、这么广泛、这么深入地在上海的土壤上牢牢扎根。

  世博园区内外20万名注册志愿者,已成了城市人群中的一抹亮色。招募时,报名者更达61万。这两个数字,均远超历年。他们中,有特地坚持健身8年的老年人,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

  “甚至还有白领表示,愿意辞职来做志愿者。”当时负责招募工作的世博局园区志愿者部部长夏科家回忆道。入围的过程并不轻松,上岗后的工作量也很大,有的甚至需要马不停蹄服务半年,但几乎所有人都乐此不疲。曾在萨拉戈萨世博会做志愿者的李银解释他们的原动力:“你能从中体会一种纯粹的快乐。”

  即便对未能入围的普通人,“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口号,也已经深入人心。新鲜出炉的数字为证:97.3%的上海市民愿意或基本愿意以“东道主”身份,积极参加到“文明办世博”志愿服务活动中;迎世博600天行动以来,全市超过1300万人次参与“三五”集中志愿行动。

  软实力:让世博效应持久依然

  略加梳理,便耐人寻味。从革除文明陋习,到宽容理解不便,再到张开怀抱伸出手,及至主动贡献“志与愿”,在办博的过程中,靠着身为城市一分子的认同感与荣誉观,上海人一层一层诠释着“东道主”的内涵。

  这背后,借以塑造的,是每个人凝聚而成的城市之魂。

  “世博对上海是一场‘成年礼’。”学者倪文尖说。在他和不少同行看来,对国际化程度、经济水平等“硬实力”已经可观的上海而言,要获得现代城市的确认,关键便在“软实力”。若用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的话,这便是市民乃至国民被要求的“谦卑之心”和“大气胸怀”。

  “人文化成,移风易俗”、“让世博会的志愿服务实践创造出一个可以持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让参与和助人真正成为每个人乐于奉行的行为方式”——办博的上海,要成为文明的校堂。

  告别曾经人们习惯拿来形容上海和上海人的词,近年一组十六字的城市精神在市民间常引热议,其中就有“大气谦和”。人们不难读出,这个城市注入的新内涵在重塑自己的形象。而世博会,自然是千载难逢之机。这个城市的人们在种种考验中一点一点审视、修正、展现自我,以自己的大气书写着“和”字。

  当世博盛会的大幕拉开的时候,人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这种革新持久依然。(朱珉迕 谈燕)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