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透视上海脉络 从"世博人家"解构"海派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港媒透视上海脉络 从"世博人家"解构"海派文化"
2010年04月29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10年3月11日,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社区“世博人家”主人李宗荣向来访宾客介绍自己的体育特色家庭。 中新社发 张波wj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香港新闻网报道,上海世博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唇齿间似已品到生煎包子的浓汁。只在冲天楼宇顶端才能望见天际线的这所国际大都会,何处可寻到其原真一面?各怀绝技的上海“世博人家”将担此重任,引领世界走向这座城市的原真──透过寻常的上海家庭,奉上一场“海派生活”的解构盛宴。

  上海街道上的世博吉祥物海宝比姚明的广告还多,城市各个角落皆灌满了世博的沸点。位于上海丽园路333弄1号的黄浦新苑小区共有5户“世博人家”,家住该小区9栋801室的裘可忠老先生一家,便是5户“世博人家”之一。世博期间他们家将免费对游客开放,使游客透过上海寻常家庭这一城市缩影,了解上海及上海世博。

  “Welcome to my home(欢迎您到我家来)!”老夫妻裘可忠、沈玉梅开门的一刻,便双双说起英文,预先“磨枪演练”。热情的老俩口将香港中通社记者迎进门,142平方米的家布置得“很有味儿”,家具间适当点缀着中国结、陶瓷大花瓶、毛笔字画等“中国元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家里满是世博相关的摆设,进门的饭桌上错落有致地摆着世博吉祥物海宝毛公仔、限量版世博全套纪念邮票、“东方之冠”小模型等,像裘宅的一个小型“世博收藏博览”。裘可忠引着记者到他家中“精彩世博,低碳出行”的摆设前,神气地说着自己设计这个小摆设的构思。

  年过六旬的裘可忠早年曾任职外贸公司,穿洋过海工作是常事,说得一口流利英文。夫妇俩退而不休,他们一家子都热衷公共事务,曾在2007年特奥委会期间,有过“开门迎宾”的经验。老俩口兴高采烈地把一整叠照片拿给记者看,沈玉梅指着自己当年与外国运动员的合照,说起接待外宾的小段趣事。

  “现在的生活无法与过去相比,那时我们也住黄浦,可是房子没有阳台、没有厕所。”裘可忠所指的“过去”,不过是20年前──上海住房是国人皆知的“老大难”问题。“马桶时代”的那些事儿,对上海人说来并不陌生,每天清晨,这个都市最先奏响的是一曲此起彼落的刷马桶“交响乐”。比起过去的窘况,老俩口现在居住的3房2厅2卫的家舒适得体,而那份“私密”,终于得以回归家庭内部,不必将尴尬呈现人前。

  同住该小区的范钦锷一家,也是“世博人家”之一。上海人习惯计算“虚岁”,范钦锷说自己今年已是80“虚岁”,太太谷翠樟70岁,家中还住着刚上初二的小外孙。“像我这个年龄遇上世博盛会实属不易。”上海世博历时半年,估计探访范家的访客将纷沓而至,他们一家无任欢迎,不会介意被打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老先生乐呵呵地说。

  范钦锷随女儿女婿赴上海定居,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谈及这座城市对“新上海人”的接纳,他认为“上海”的“海”的确是海纳百川,“新上海人”与“上海人”,此刻与这座城市一道,同时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上海人家期待世博的引擎将申城推向另一个高峰,裘可忠一家“全家总动员”为世博打气。与老俩口同住的小外孙,参加了上海市黄浦区迎世博公益广告创作大赛,画作收录于优秀作品中。“我们全家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世博开幕这一天!”(茹萦莹)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