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申办陈述报告起草人: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申办陈述报告起草人: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感(2)
2010年04月30日 11:11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细节

  遍访古城,思索城市文化内涵

  六年后,当吴纪椿再度投身这项工作时,他发现他唯一认识的只有年轻的季路德博士——时任上海世博局演绎部研究中心部长。“当时我们负责的工作是演绎世博主题——‘bettercitybetterlife’。世博这个英文主题已经广受认可,但是如何将它翻译成合适的中文,让大家颇费脑筋。吴纪椿说,其实城市和美好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城市也可能带来酸雨、污染、沙漠化等“城市病”。为此,主题演绎小组的成员们一次次头脑风暴,比如设想参观者通过“黑道”走入世界名城的即时实景,以此演绎“从农村到城市”,演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种“演绎”每每一兴奋就搞到凌晨时分。

  2005年4月,吴纪椿又领到了新的任务。参与市政协的《提升上海世博会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写作。“那段时间,我走访了爱知世博会及苏州、南京、西安等文化古城。”吴纪椿说,在这样的走访中,他看到河南登封的中国最早的气象馆、江苏高邮的世上首个驿站——他发现,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蕴含了文化内涵,而以城市为这届世博会的主题。这个城市主题放在中国是再恰当不过了。

  对话

  记:您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工作,能给我们介绍下它的由来吗?

  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主题表达了由一个既有中西文化传统又具有现代化魅力的城市来举办一届伟大世博会的愿望,预示着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期盼。当时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薛沛建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为主题馆建造出谋划策、写案例,我有幸参加了。

  记:城市主题的提出是否与这个世纪全球城市化进展有关?

  吴:是的,城市并不必然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它还会带来很多城市病。21世纪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这个新时代,我们能否克服一切障碍,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创造出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这将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记:试运行期间,您有参观世博会吗?您觉得和当初的陈述有区别吗?是否准确地演绎了主题?

  吴:我去参观过世博会。我觉得建成后的世博会是符合当时陈述主题的。比如说主题馆,基本上还是根据当初专家的建议来表现的,我们当时有很多畅想,比如说让观众在地铁内看到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不同层面,也已实现,13号线地铁就开进了世博园区。

  记:我们都知道,世博会是万国交汇的大文化,您能给我们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观博提一些建议吗?

  吴:世博会是一场全球文化的盛宴,也检验着主办国、东道主尤其是承办城市人民的文明素质。我曾经考察过爱知世博会,记得当时虽然一直要排队等待,但是那里的人都很有耐心,很少有插队、纠葛和吵架现象。在一些场馆举办开馆仪式、娱乐秀或者演出时,观众都会垫一张纸席地而坐。但当他们离开时,他们都会自觉带走,地上片纸不留。这是一种非常难的文明素质。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古老国家,所以中国人民、上海市民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文明观博,耐心排队。

  年轻人观博要先做好案头工作,观博更要关注它的文化内涵,比如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和演绎主题,不能当西洋镜看。(朱文娟)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