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将变革城市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将变革城市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010年04月30日 14:53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身处上海世博会开园的前夜,也站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们将开启一段崭新的未来。

  这一刻,光荣与梦想已触手可及。这将是一次城市发展理念的全球交流,是一次多元文化的精彩对话,是一次人类文明的伟大盛会,更是一次凝聚13亿中国人心血与智慧的全民世博。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办好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为筹办这届汇聚246个参展方的全球博览盛会,东道主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参展方共同筹备了八年,这座城市和2000万市民也整整长跑了八年。

  就在筹办世博进入最后冲刺时,玉树地震突如其来。我们看到了,前往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的市民,在“爱心窗口”前排起了长队;我们看到了,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节俭办博、共度时艰的坚定决心……

  “现在,我的心情就像是一个等待生产的母亲,想象着孩子的模样……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世博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的这番话,说出了每个人的心声。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不仅宣告中国人百年世博梦圆,也意味着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一个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思考的新起点,一个中国、上海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一个科学发展和人本和谐探索的新起点。

  今夜无人入眠。

  筹与办的连接点:上海精神的新塑造

  告别默默奉献的八年,迎来的将是激动人心的184天。

  这几天,各国陆续运抵世博场馆的国宝级珍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中科院院士杨福家看来,国民素质将是世博会上最大的“展品”。

  世博虽在上海举行,但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世博会的举办不仅与上海城市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与每一名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事关中国形象、上海荣誉。

  在展开6400个工地的世博大建设时期,往常“讲究”的上海人,此时却多了一份无声的理解,“是阵痛期,总会过去的”。而今,为了保证平安世博,地铁开始全面安检。习惯掐着点上班的市民,默契地将出门时间提前了两分钟,“安全也是为大家好”……

  中国日报外籍专栏作家梁宏福回忆,2004年他第一次来上海,被一辆自行车撞倒,骑车人没道歉就骑走了。但今年3月,一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帮他拦了一辆出租车。“再次回到上海,我看到上海市民的文明礼貌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城市的文明礼貌好像经历了一场巨变。”

  刚刚结束的六场试运行中,上海市民的东道主意识也在生根发芽。展馆前自觉排队,志愿者永远微笑,两三个人合撑雨伞节省空间……

  这就是世博效应。这就是一座城市和她的市民,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成长。在其背后,还有一份可贵的坦诚。面对来自世界的检阅目光,上海坦诚以应、闻过则喜,这是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气度。

  站在筹与办的连接点上,在浦江两岸荡漾开来的,是上海开放的胸襟、改革的气魄;是上海人正从“精明不聪明”向“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转变。这正是上海精神的升华之路。

  城与人的连接点:城市理念的新变革

  第一次,世博会选择以人类城市生活作为主题。当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化进程处于重要关口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求索,更凸现其重要。

  曾经,伦敦世博会以一座“水晶宫”引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居住风潮。而此次的英国馆,却以“种子”的奇特外形,试图向人们传达:竞争、机械、冰冷的城市理念已成过去。

  以城市为主题,上海世博会的展区内,奇思妙想的各国建筑星罗棋布。然而,它们不只是外形夺人眼球,更重要的是,阐述未来城市人的生活,有着无限种可能。

  今天的人们已经明白,城市的真正本质,是成为人的心灵家园;城市的真正归宿,是走回可亲的自然。人们重新喜欢在洒满阳光的羊肠小道漫步,重新喜欢街坊邻居彼此熟稔的微笑和交流。城市的所有发展指向,最终只为了一个字——人。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是个后来者。但现在,中国人口中已有约40%生活在城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与资源的短缺,需要我们发展更节能的城市;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还要求我们发展更低碳的城市。

  八年来,上海的基础设施日日飞进。这一切,都不仅仅出于世博的需要,更是城市功能的一次飞跃。而办博的目的,最终也是回到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出,“宁可牺牲点精彩,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为此,曾是开幕式设想之一的卢浦大桥封桥建大屏幕方案,被放弃;为此,相关机构监控园区周边旅馆房价,不准哄抬。甚至,上海开创了世博会150多年来的一个新举:首设残疾人馆,以表达对残障人群的一份关爱。

  在中国城市体系中,上海一直是探索者,充满着跳跃性和试验性。也因此,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又显得如此年轻,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或许,在这里,中国智慧和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将求得新解。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也将在这里,收获答案。

  中与外的连接点: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就在上海世博会开园前夕,浦东刚刚度过开发开放20周年纪念日。

  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上海和浦东的发展传奇;也是改革开放,让举办世博会成为了现实。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进入克难奋进的关键时期,而上海随着世博会的开幕,也必将迎来其改革开放的新起点。这几天,在上海博物馆,正展出400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的东进之旅。而当年“利徐之交”的另一方,上海人徐光启最启迪今人的,正是其自信的大国气度和开放胸怀。

  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人大声唱出“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邀请世界“走进来”,一派从容大度。到了上海世博会,创下前所未有的办展规模,把世界带回了家。

  中国的发展顺应了全球化的潮流,而这样的转变与飞跃,已经成为未来改革开放征程的最好注脚。今后我们将以更加包容的气度、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自信的心态,去展现团结奋进的活力,去应对改革开放中的挑战,去迎接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和机遇。

  在上海世博会开园前夜,我们也要提醒自己,世博会不仅是展示自我、宣传自我的难得机会,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关注世界、学习他人的世界平台。我们要有东道主意识,更要有虚怀若谷的学习心态。一个国家和城市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唯有保持这份拥抱世界的昂扬热情、奋起直追的忧患意识,不忘借鉴先进理念来充实自己,才有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长远动力。

  上海不仅要学习国外,还要学习市外。上海世博会上,不仅有创纪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还有国内各省区市和企业热情支持。这也为上海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提供了一个大平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海纳百川,才成其为上海。

  通过世博会,我们会吸取许多先进的发展理念,这些都可以落实在可持续发展的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经济、人与文化之间的协调上。上海未来的改革开放之路,将汲取世界城市发展的丰富经验,以伟大的创新精神去推动各个方面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实践。

  昨与明的连接点:科学发展的新起点

  巴黎世博会留下了钢铁巨擘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世博会留下了铝合金制造的原子塔;蒙特利尔世博会后,一堆方盒子叠在一起的“后现代住宅”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那么,上海世博会将留下什么?

  当全世界都在为地球的未来焦虑时,上海世博会明确提出“低碳世博”。中国国家馆特设“低碳区”,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沪上·生态家”,更是一件“低碳经济”的代表作。

  使用更节能的交通方式、全民参与植树活动、启动构建“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透露,“上海将创造世博会史上的能耗新标杆,成为人均参观耗电量下降的拐点。”

  对此,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颇为赞赏,认为“上海经验”可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并已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树立了新标准。

  上海世博会,是告别昨天高碳经济,迈向明天低碳文明的历史节点,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特别强调,“我们要牢牢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用好世博成果,认真谋划好‘十二五’发展。”

  从筹办到举办,上海八年来的不懈求索,世博主题的精心演绎,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诠释和生动实践。过去的日日夜夜,上海世博会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展览走过千山万水,把世博会的理念与精神带到全国各个角落。这被国际展览局誉为世博推广史上的创举。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和古城保护,到建筑新形态、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从上海经验到中国创新,世博会积累下的智慧成果,将是属于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历史将证明,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和上海未来发展,必将产生广泛、深入而持久的影响。从明天开始,“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博会,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着手6个月、着眼60年”,如能给7000万参观者、13亿中国人乃至60多亿地球人,带来发展理念的深层触动,那将是本届世博会最大的成就。

  这一刻,世博倒计时已开始读秒。我们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新的历史机遇就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挑战也会不断考验我们。面对世博会184天“大考”,我们信心满怀,定能收获“成功、精彩、难忘”。

  这将是一届平等交流的盛会。在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等连接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东方与西方。

  这将是一届拥抱世界的盛会。我们从中华智慧出发,与时俱进、包容开放、锐意创新,与世界携手同行。

  这将是一届永不落幕的盛会。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这是上海的课题,也是中国的课题,更是时代的课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未来从这里起步。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