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应该成为国民教育新契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应该成为国民教育新契机(2)
2010年05月27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博的意义在启蒙与反思

  “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在世博园转悠,看到德国馆纪念犹太人被害的那两万多块散见于大小通道、触目惊心的“绊脚石”,看到印度馆拥有珍贵遗存的贫困小村发展计划,看到瑞典馆50多个已经变成现实中须臾不可离的精彩创意,看到毛利人快乐得无遮无拦的舞蹈……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们和世界上最深刻的反省、最美好的努力、最先进的理念、最纯真的快乐,是这样的近在咫尺。于是,很容易就理解了先人“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的感叹。

  迄今为止,世博会参观人数之最,发生在1970年的大阪。当时有6200多万日本国民涌入大阪世博会,其中高达60%是学生群体。这届世博会被誉为“日本腾飞的标志”,据称极大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看来,世博会确实可能成为国民教育的极好契机。上海世博会能不能也担此重任呢?

  国民教育,向为志士仁人所重。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更为国民性的改造呕心沥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中国虽称古国,但拥有国民意识却是晚近的事情。在漫长的皇权统治时代,百姓只是臣民,而非国民。以培养拥有公民意识、道德观念、人文思想和开放胸襟为大任的国民教育,迄今仍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艰难使命。

  从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责任意识走近大众,再到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国曾经掀起的国民教育热潮中,都有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偶然是一触即发的契机,必然是深厚的历史动因。那么,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契机,往往源于骤然开阔的视野,更有痛苦的反省。上海世博会正在坦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意味着举世公认的成就,也意味着凸现我们遭遇的困难、体制的弊端,以及国民性的弱点。我们不光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看到全人类为寻求应对之策在世博会集思广益、奇思妙想且抱团取暖的不懈努力,也看到别人眼中、世界眼中的我们自己,或许有前所未有的美丽,同时也有诸多差距甚至丑陋……毕竟,我们还在“发展中”。

  “开始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这一切,对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

  世博甫一开幕,就有很多唐突的、有违基本公德的镜头,让国人汗颜:插队、攀爬、吵架、哄抢礼品、随便扔垃圾……当然,随着管理人性化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这样的现象正在减少。已经有国民在网络、媒体进行反思,争论中,人们得出一个共识——“从我做起”。

  这已经是一种自发的、初步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由世博会触发的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社区与家庭的自发阶段,有没有可能将之引向深入,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并进而深入大中小学,引发对国民素质的新一轮研讨,并以世博会为镜,从公民道德层面引向现代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的广泛探讨呢?能否组织捐助边远地区学生观博的“希望工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世博的文化盛宴?能否通过更有意识的措施,将思考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世博以外,让世博成为“启民智”新的开端?

  曾有无数人从历届世博获益,甚至重塑人生观、世界观。现在,轮到中国了。我们通过世博会睁眼看世界,也睁眼看自己,开始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这一切,对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

  不过,要让这意义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观光拍照,仅仅是轻描淡写的论坛斗嘴,远远不够。从让海外一些媒体讥嘲的有损公德的集体无意识入手,让学界、媒体和大中小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自省,认清国民教育之迫在眉睫,寻找差距且放下自我中心的架子,除掉习惯性掩盖缺失的“面子思想”,勇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有意识地认清我们脚下的“绊脚石”,并让它们时时提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需要坚忍的努力,中国的国民教育或能从世博会收获甜美的果实…… (李泓冰 作者为本报记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