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
2010年05月31日 16: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吴志强:“世博会不是没有遗憾”

  159年来的世博梦如何实现?世博园总规划师26年的人生答卷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不止一次地利用他的“特权”,登上红色中国馆69米高的屋顶,俯瞰他人生的大作品。

  中国馆屋顶是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的最高视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位于黄浦江两岸的园区面积相当于摩纳哥公国面积(1.95平方公里)的2.7倍。

  2004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一上任他就面临这样的诘问:“英国有水晶宫的当时最新建造技术,法国有埃菲尔铁塔的当时最新钢结构,美国以月亮上的岩石来举办世博会,中国又以什么来举办世博会?”

  “作为一个中国的规划师,我觉得上海世博会会回到人间,回到地球上50%以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吴志强5月19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我们要以最大的努力,汇集全人类的智慧,为人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验示范和探索。”

  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面对这样一个大事件与复杂巨系统,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参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这一宏大的概念如何具体演绎,是吴志强面临的首要挑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从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做起。”他说,世博园区不仅为世博会的短期效应服务,也注重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这是世博园区事前规划设计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向世界交出的一份最终答卷。

  东西方智慧的碰撞

  5月1日,世博会开幕当天,吴志强一早进入世博园,他怀揣一架相机,一路拍照。作为世博园总规划师,他“心情很不一样”。“正像自己的孩子刚出生,还很担心。但这种担心掺杂着紧张与喜悦。”

  世博会是一个漫长历程,吴志强计划在世博会举办的184天里的每一天,拍一张最美的照片留给大家,拍一张最有问题的照片留给自己。

  “这些资料可以为中国举办下一届世博会留下参考。”吴志强的目光已投向了未来,“中国99%的人没有看过世博会,现在中国也才办了第一次。”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的10家著名院校派出了竞争团队,吴志强领衔的同济大学规划团队汇集了土木、交通、环境等方面的专家队伍。经过角逐,同济大学规划团队进入最后三甲并获得优胜,吴志强最终成为世博园区的总规划师。

  温文儒雅的吴志强,曾为在世博园内保留上海的老建筑而“拍过桌子”?

  吴志强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但不愿回述更多的细节。他说,上海世博会“破天荒”地保留30万平方米旧厂房并改建为世博展馆,这在一开始受到了国际展览局一位专家的执意反对。这位专家的理由是: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曾在展馆中间保留一幢旧式建筑,但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他是不了解的。”吴志强说,以江南造船厂为例,它是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征程的开始。对江南造船厂厂房的改造,不仅延续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本届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吴志强从未将世博园区规划看成一次性项目,而是当作中国城市可持续建设实验与示范的载体,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重要机遇。

  他统筹考虑,尽力减少大拆大建,降低建设成本、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将中国馆、主题馆等世博项目与上海长远发展功能需求相结合,实现世博会后的持续利用。

  2007年春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上海看到了最终的老厂房改建成不同的世博功能建筑的规划方案后,他站起来拥抱了吴志强,连连称赞。这一世博会历史上的规划创新,促使洛塞泰斯推荐吴志强担任了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的规划顾问。

  大事件与中国智慧

  2004年夏,在瑞士苏黎世高工(ETH)建筑学院,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参加全球可持续设计论坛,其中在名为“Short-termEventandLong-termEffects”(短期事件与长期效益)的专题讨论中,针对1970年大阪世博会遗留建筑后续30年的利用,一位学者专门作了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给当时还未担任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了他的持续思考。

  4年后,他在论文《世博会:城市走向永续的催化剂》开篇中写道:“世博会作为超巨型的城市事件,也只是主办地城市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况且更不能在一个城市中周期性地举办。如何将这种一次性的短期事件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效用,这是国际建筑和城市学界最近20年反复持续的话题。”

  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理念来建造,这些建筑随着世博会的结束而拆除,并没有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要素。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两个钢铁铸建的杰作:有“建造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后来成为巴黎市象征的埃菲尔铁塔。由于是按照临时建筑的概念设计,机械馆于1910年被拆除。埃菲尔铁塔也几乎难逃厄运(原计划结束后拆除的埃菲尔铁塔,20世纪初开始承担起无线电通信天线职能,最终躲过被拆除的厄运)。

  世博会历史上,也有部分建筑或场地在会后得以保留,客观上为城市提供了标志性景点,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结构,有的场馆还为城市其他重大事件提供服务,例如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成为1992年同城举办的奥运会的赛场。

  20世纪中期后,世博会主办城市开始逐渐意识到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因此大部分园区在会后得以整体利用,世博园成为新的综合性城区,为世博会而建的基础设施也在会后继续发挥效能。

  吴志强说,“城市超巨型事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其短期高峰效应不是最高目的,将其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长期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有益催化剂,才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

  同济大学在2004年参与2010年世博会规划方案中特别提出“世博为城市”的基本思路,从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世博规划设计,在当时多家规划方案中,直接回应了世博会主题“BetterCity,BetterLife”潜在的待回答的问题:什么是“更完善更美好的城市”?

  这一方案在明确回答“和谐城市”是“更完善更美好的城市”之后,找出4条具体走向城市更美好未来的途径:实验生态城区;示范城市更新;提升都市业态;营造和谐文化。

  以“示范城市更新”为例,上海世博会园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规划控制范围内有大量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以往的大型城市开发,通常把大部分旧建筑拆除,将居民外迁,这样的做法易于衍生社会矛盾。

  吴志强主持的世博会规划通过深入调研,在6.68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范围内划出了1.4平方公里的协调区。这一协调区内的住宅最终得以保留,通过环境整治和街道改造,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一‘规划前举措’,最终使近1万户人家从原来的搬迁户成为世博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为上海新一轮的旧区改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现实范式。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