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震荡助推黄金发烧 投资者只增不减(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全球经济震荡助推黄金发烧 投资者只增不减(3)

2010年07月07日 08:32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往,纸黄金以其投资成本低、流通和买卖机制灵活而更受投资者青睐,它是与炒股有极大相似度的品种,因此,很多人将纸黄金称做是“炒金”。其获利方式无非是低买高卖。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在选择开户银行时应该仔细了解其结算的币种与交易报价的依据,基本上是依据国际金价计算或金交所提供Au99.99品种的交易价格计算。

  如今,随着银行回购渠道的增加,纸黄金的吸引力似乎渐渐淡去,越来越多资产雄厚的客户开始转向购买实物黄金做中长期投资,市民刘先生就是这样,他告诉记者:“虽然持有纸黄金也能获利,但它与有‘大黄鱼’、‘小黄鱼’俗称的实物黄金相比,带给投资者的心理享受是不一样的,缺乏满足感。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阶段,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实实在在的黄金可以让人感到踏实,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成就感。”

  从刘先生的话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相当部分的投资者买入实物黄金且采用囤积战术了,他们认为,这种投资既能抗通胀,积攒财富,又能传承后代,还可以避免遗产税。

  从黄金的交易角度讲,实物黄金与纸黄金均属于非杠杆交易,非杠杆交易还包括银行的品牌金和黄金理财产品等,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品牌金要比金交所或黄金公司提供的裸金贵一些。

  而与非杠杆交易相对的,还有黄金杠杆交易品种,即主要有黄金Au(T+D)、黄金期货与黄金股票。前两者均可以做空。事实上,黄金Au(T+D)业务与黄金期货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两者均存在10倍或以下的杠杆,所以风险也被放大,做空或做多时都要注意,一旦亏损则会翻倍。

  不过,它们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黄金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它拥有约定到期必须交割的时间,如6个月、12个月等,而Au(T+D)不存在这一硬性要求,持仓多久都没关系,同时,该种方式还可以将账面上的黄金变为实物进行交割提取,而并非完全是一纸“空文”。

  老周侃黄金

  投资黄金忌跟风

  国人投资最喜欢搞什么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基金热,现在是黄金热,热既有榜样的力量,也有盲目的因素,时下投资者买入黄金的理由大多是能赚钱,至于风险,几乎没有人考虑。

  但是曾经的股票、房地产、基金,在过热之后,都给投资者印上了惨痛的伤疤,黄金会不会这样,很难说,但很显然,目前股市处于低谷,黄金价格处于顶棚,投资股票或许比投资黄金更加可取。

  根据我对老百姓的观察,大家普遍认为黄金的风险比股票、基金都要小,其实不然,黄金价格如果出现大幅下跌,同样也能让人触目惊心,例如2006年5月至6月期间,国际黄金价格从730美元/盎司跌至602美元/盎司,跌幅近20%,黄金投资者照样损失惨重。如果投资者现在盲目买入黄金,也将有被严重套牢的风险。

  谁也没规定黄金价格只能涨不能跌,目前的黄金价格已经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之上,也就是说,黄金已经收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部损失,此时和黄金同属贵金属的铂金,仍然在低位徘徊,简单地说,黄金相对于铂金已经太贵了。

  应该说,黄金作为历史上的一般等价物,深得多数老百姓的喜爱,很多人也认为持有黄金就算短期被套,从长远的角度看也能赚钱。但是目前以信用货币作为主要支付手段,黄金的价值已经难以衡量。假如投资者以270元/克买入了黄金,持有五年后,黄金价格涨至400元/克,但是股指从2300点涨至4600点,那么能说这个投资者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吗?很显然,这一期间投资股票的收益要高于投资黄金的收益。

  可以这么理解,买入黄金并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已经从心理上承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机会成本,在资本市场里,这个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投资者,在目前的位置上长期持有黄金未必是明智的,但这对于一个只懂得存银行、买国债的普通老百姓,却未必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渠道。

  持有黄金,还是应该因人而异,黄金可以作为避险的工具,但不宜作为一个投资品种,然而目前已经有太多的资金通过黄金进行避险,一旦这批资金退却,黄金价格也将会让避险的投资者承担风险。(记者 周科竞 王丹 孟凡霞 张陵洋)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