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与成本“拔河”银行业中期净利或增三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收益与成本“拔河”银行业中期净利或增三成

2010年07月12日 09:0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下称“招行”)业绩预增50%的公告,或将吹响银行中期业绩大增的号角。

  上半年,影响银行利润的关键指标——净息差一直处于“拔河”状态: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带动资产收益上升;而“6·30”贷存比达标要求导致了银行存款争夺白热化,最终体现为资金成本上升。

  多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尽管贷存比要求对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但目前信贷资产质量稳定,今年中期银行业绩仍将有可观增长。

  东方证券研究报告预测,2010年,中期银行业绩同比增速平均在32%。而申银万国则预计,大型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20%以上;民生、华夏等银行中期净利润增速能够超过50%;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能够达到30%~50%。

  “以价补量”与资金成本上升

  “上半年银行息差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监管层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市场利率飙升以及年中贷存比达标要求。”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前两项对息差有正面作用,后一项则对息差产生负面影响。

  信贷控制方面,1月份的信贷延续了2009年激增的势头,由此招致监管层严厉的信贷规模控制。为了控制信贷规模,甚至有部分银行暂时关闭了信贷审批系统。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信贷规模的控制,显著提升银行议价能力。但由于议价能力的提升出现在一季度末,其对一季度贡献有限,对二季度的息差则产生正面影响。

  货币市场利率方面,5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程度不断加剧,并且出现了罕见的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等在内的商业银行集体缺钱的状态。上周,央行发布的《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也称,市场流动性有所趋紧,货币市场利率快速大幅上行。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姗姗表示,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助推银行息差上升的作用。

  正是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市场普遍认为,如果2009年银行是“以量补价”的盈利战略,那2010年将转为“以价补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净息差的回升也印证了上述判断。

  但出人意料的是,监管层对贷存比的要求,导致了银行对存款的极度渴求。存款争夺,在银行之间呈白热化状态,而这又导致了存款成本的上升,对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各种因素整体看,净息差走势就像拔河,两端分别是资产收益的提高和资金成本的上升。

  东方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今年净息差可能低于此前“比2009年提高10~15BP”的预期。第二季度的息差环比难以出现上升,而应该是基本稳定,个别银行略有下降。

  净息差不及预期 中期业绩仍可观

  在未来一个多月内,14家上市银行将陆续披露2010年中报。尽管净息差表现不及预期,但多数业内人士仍预计中期业绩银行将有尚佳表现。

  一位来自国有大行的人士表示,目前银行不良贷款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经过了去年天量信贷之后,如今进入收获期,相比去年的低基数,今年银行利润将有大幅度增长。

  事实上,去年大量投放的中长期贷款,短期内风险暴露可能性不大。客观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资产质量稳定,息差好于去年同期等因素保证了中期银行业有一个可观的业绩。”金麟认为,对于外界关注较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从目前银行自查的情况看,各家银行此类贷款的不良率均很低。

  东方证券研究报告预计,2010年中期银行业绩同比增速平均在32%。该报告称,中报行情判断基于这样的逻辑:经济下滑初期,由于银行盈利的滞后性,银行的业绩会相对突出。

  无独有偶,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称,预计除招行外,仍有部分银行中期净利润增速能够超过50%,例如民生银行(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华夏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能够达到30%~50%;大型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20%以上。

  2009年,银行普遍采取了“以量补价”的战略,但2009年中报结果不尽如人意:工行、中行、建行、招行2009年年中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76%、-2.45%、-4.21%和-37.62%。 (聂伟柱)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