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银行资产质量稳定 未来仍须加强风险防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今年银行资产质量稳定 未来仍须加强风险防范

2010年07月21日 13:2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解读

  日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社会正式发布的《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商业银行受访人士认为,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平稳的可能性较大,不良贷款率较上年相当或降低,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都能保持在2009年的水平或有所改善。不过,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加强防范不良率上升的风险。

  2010年不良贷款率趋于稳定由东方公司组成的课题组,经对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四类参与主体———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共计199位有效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得出了有关不良资产若干问题上的主要结论。

  商业银行是金融不良资产供给的主要源头,商业银行向市场投放不良贷款的时点、规模、方式及价格影响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不良资产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

  对于2010年不良贷款率的估计,42%的银行业受访人士认为较上年相比会“降低”,认为会“大幅降低”的受访者占4%,两者相加占46%,38%的受访者认为会“相当”,只有16%的受访者认为会“增加”,没有人认为会“大幅增加”。

  可见,在多数受访者看来,2010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与上年相当,且不良贷款率会相当或降低,银行业资产质量会保持稳定。

  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强化风险管理关于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多数受访者认为,银行新增信贷生成不良贷款有至少三年的滞后期。

  报告显示,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概率将会提高,主要在2012年后集中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最大。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会集中出现,仅有2%的受访者认为不会集中出现。但在何时集中出现的问题上有一定分歧,认为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将在2012年和2013年或以后的商业银行受访者各占42%,只有14%的受访者认为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将在2011年集中出现。这表明占84%的受访者认为新增信贷生成不良贷款有至少三年的滞后期。

  那么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主要会集中在哪类贷款呢?46%的受访者认为会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4%的受访者认为会集中在房地产开发贷款,认为会集中在个人住房等消费贷款和外向型企业贷款的受访者分别占比16%和14%。

  2010年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哪些行业?多数商业银行受访者(占48%)认为2010年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增长最快,但也有30%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投向制造业的信贷增长最快。

  按照报告的调查结论,未来两三年我国银行业要高度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领域短期大量增加信贷所产生的信贷风险。

  几点难能可贵的启示根据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我们可得出几点有益的启示:第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受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主导型银行信贷机制依然在起作用,但这种机制在不同类型银行中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五大国有银行甚于股份制银行。这有待于继续改进和完善。

  第二,商业银行倾向于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授信额度来看,这些协议涉及的贷款金额少则几十亿元,多则数百亿元,其中还不乏接近千亿元。

  第三,2010年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商品房房贷的措施,商业银行在政策导向下兼顾考虑风险防控,放缓、减少了对房地产业的信贷,尤其加强了对二套及以上住房的信贷控制,这对房地产业将产生复杂的影响与后果,其成效还有待观望,但这些措施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信贷投向选择。

  第四,商业银行信贷中基础设施投资毫无悬念地继续占了较大比例。一方面是近两年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数需要后续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中央政策鼓励要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但是,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商业银行从稳健性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贷款投向首选。基础设施大多是长期投资,其偿还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遭遇重大金融危机和经历经济衰退后的政府,到期是否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是值得思量的。记者 卓尚进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