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取款手续费涨质疑者众 九成受访者反对涨价(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跨行取款手续费涨质疑者众 九成受访者反对涨价(2)

2010年07月27日 10:29 来源:东方今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网友 监管部门能不能管管?

  知名网络评论家、网易博主单士兵指出,消费者在银行面前,根本没有投票的权利。

  单士兵分析道:当几家国有银行率先调高跨行取现手续费时,股份制银行一方面不敢与“老大哥”们叫板,另一方面,它们也根本不愿意把到嘴的利益拱手相让。于是,这种同城跨行取现手续费上涨,就成为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合谋。像同城跨行取现手续费上涨这样提升利润的手段,表明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垄断地位经营。特别是这种银行之间的高度配合默契,实际上严重降低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国银律师事务所耿小武律师认为,银行擅自上调跨行取款手续费,涉嫌违约。银行在发放银行卡时,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合同契约关系,如果银行单方面更改合同违背契约,那么,用户就能追究银行毁约之责。收费可以,但必须走合法程序,通过必要的协商,通过听证,或者通过缓冲期尽到充分告知义务,单方面的收费服务,违背了公平契约精神。

  市民石先生也提出,监管部门能不能管管银行收费?比如:对于银行卡跨行收费要有统一标准规定,或者规定一个收费最高限额,可以下调而不能上浮。同时,对于收费变动一定要阳光化操作,在客户发生业务前提前告知收费情况,在网点和自助设施上进行明示,不要让消费者总是“被涨价、被收费”。

  小提示 银行卡省钱攻略

  你不可能占银行的便宜,不过如果妥善打理自己的银行卡账户,还是可以少花冤枉钱的。原则上是多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少取现金多跑路。

  招数一:多办几张银行卡,按照就近原则需要动用哪张卡的时候就用哪张卡,尽量避免跨行。

  当地网点分布较多、密度较高的银行的借记卡办一张;离家近的银行办理一张;离工作地点近的银行也办理一张。

  招数二:减少取款需求,尽量采用持卡交易。在需要转账或者汇款的时候尽量采用通过网银跨行转账,为了鼓励客户“离柜上网”,银行网银收费还是比较优惠的,一般是柜台办理的六折。

  招数三:对要用的资金早做安排,尽量多去柜台办理。

  “被涨价”背后

  □今报评论员 司超峰

  曾经让银行陷入“口诛笔伐”的跨行ATM机取款手续费又招骂了,因为,部分银行再次跟风涨价,来势汹汹。

  银行方面的理由貌似无懈可击:客户跨行取款时,发卡行需要按照3元/笔向代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0.6元/笔向银联支付网络服务费。也就是说,银行认为,客户每跨行取一次钱,发卡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3.6元,所以,要向客户收4元钱,在这笔收费中,发卡行才赚了0.4元而已。

  事实如何呢?单一地看某笔取款业务,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可问题是,银行有很多家,各家ATM机的使用是相互的。

  举个例子,张三是A银行用户,李四是B银行用户。

  张三到B银行ATM机取款一次,扣4元。其中,0.6元被银联收去,3元被A银行收去送给B银行,0.4元归A银行。

  同时,李四到A银行ATM机取款一次,扣4元。其中,0.6元被银联收去,3元被B银行收去送给A银行,0.4元归B银行。

  两笔交易完成后,两个客户交的8元钱,银联赚1.2元,A、B两家银行互相交换3元钱后,各赚了3.4元。唯一吃亏的是张三和李四,他俩各损失了4元。

  这样问题清楚了:银行的3.6元成本之说是一个数字游戏,逻辑陷阱。

  总体来看,银行干这件事的本质,就像一个抢劫者在对你实施抢劫之前,先跪地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不幸身世和悲惨遭遇。

  如果你不接受抢劫,你就是不仁不义,不给人活路;反之,他要是不抢劫你,他就昧了良心,他抢劫了你,是替天行道。

  既然这样,我倒想给银行再支点招,在银行提供的众多服务中,可供收费的还有很多,如:索取资料费、排号费、空调使用费、小票纸张费、前台小姐微笑服务费……

  好了,各位交钱吧。

  河南银行同城跨行取款收费标准

  农业银行 4元/次中国银行 4元/次建设银行 4元/次交通银行 2到4元/次具体不一光大银行 每月前两次免费

  之后2元/次浦发银行 2元/次招商银行 每月前三次免费

  之后2元/次郑州银行 2元/次中国邮政 2元/次工商银行 2元/次中信银行 前两次免费

  之后每次2元兴业银行 本地跨行暂不收广发银行 前三次免费,之后每次4

  元。(7月前是3元/次)   (记者 李春晓实习生 桑晶晶 徐丰超)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