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银行压力测试被指不严 压力测试or测试压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欧洲银行压力测试被指不严 压力测试or测试压力

2010年07月30日 16:06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遭遇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接连打击后,日前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自然备受瞩目。压力测试中,虽然绝大多数欧洲银行经受住了考验,提振了市场信心,但也遭到了一些非议。甚至在测试结果发布前金融市场就传来窃窃私语,称欧洲监管机构将给予他们一场没有压力的测试,想不通过都难。

  测试不够严格

  据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测试结果,即便遭遇经济二次探底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接受压力测试的91家欧洲银行中的84家仍可以把核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6%以上,有望渡过难关,这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据统计,这20个国家的91家银行的总规模占到了欧洲银行系统的65%。

  结果总是难免会有争议的。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报道,测试结果发布前金融市场就传来窃窃私语,称欧洲监管机构将给予银行业一场没有压力的测试,想不通过都难。当7月23日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结果时,预计测试容易通过的人发现了更多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压力测试所设想的最糟糕情形是一场温和的衰退,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银行资产只是遭受了相对温和损失,但无主权违约。怀疑论者的怀疑也得到了事实的支撑。在接受压力测试的91家大型银行中,只有7家银行在最糟糕的情形下被发现资本不足,可能需要政府救助,它们是德国房地产抵押银行、希腊的ATEBank和5家西班牙银行,未过关银行中没有一家让人大吃一惊。德国金融监管局局长约辛·沙尼欧表示,这家房地产抵押银行只有靠国家数以亿计欧元的资助,才能免于破产。以目前的经营方式,它不能长久维持生存。

  尽管91家银行中大多数通过测试,但批评者认为压力测试不够严格,尤其质疑监管者会在何种程度上审查银行持仓主权公债情况,例如在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政府公债在交易时和银行账目中将如何估值。荷兰财政大臣扬·凯斯·德亚赫上周说,压力测试不包含主权国家停止偿还债务的情境,暗示银行账目所持政府公债亏损的假设在测试中并不存在。

  其实,在压力测试中未过关的银行数量如此之少反映了两种情况。首先,重大的资金筹集已然进行,瑞士信贷的分析师认为,在过去的18个月,欧洲银行已经通过救市资金和保留盈利筹集了超过2200亿欧元的资本。其次,预计银行仍然具有相当强的收入能力。

  做到公开透明

  然而,再纠缠压力测试中所施行的标准及未过关银行的数量,将错过更重大的问题:为什么首先进行压力测试?答案是需要通过压力测试来重新恢复微妙的信任链,否则世界金融体系将无法操作。从这点上看,压力测试可谓是有保留的成功,因为他们去除了市场贴在许多机构上的问题标记。然而,所谓有保留的成功,是因为一些濒临边缘的银行通过得如此勉强,以至于他们不大可能重新获得市场的信心。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没有披露足够的信息允许投资者清醒地思考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测试无疑是错过了机会,因为他们没能减少市场关于银行间借贷的疑虑。如此脆弱的信赖源于银行信息的不对称。银行知道自身资产负债表里哪里藏有“地雷”,可借款银行却不知道这些重要的信息,只能借助于评级机构和政府审批。在平时,这种机制是可行的。但当银行间彼此不再信赖,同时他们不再信赖评级机构,这套体制就行不通了。银行压力测试就是为了通过让信用度高的第三方介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评价银行来重树市场信心。

  据路透社中文网报道,欧洲大型银行大多轻松通过了上周的压力测试,银行类股的整体市场气氛也有所缓和。市场似乎认为压力测试相对温和地结束,对银行业来说是好消息,然而,对于那些低标勉强通过或虽过关却未完整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来说,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悬而未决。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尼古拉·韦龙说,去年,美国政府公布了对19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结果,推动了金融市场恢复信心,欧盟这次一改过去遮遮掩掩的作法,决定公布压力测试结果,是重塑市场信心的重要举动,但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做到充分透明,详细披露相关细节。

  瑞士信贷在一份报告中称,“我们认为,重要的催化剂并非压力测试本身,而是其所提供的透明度,这点相当重要。高盛称此测试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称即使在更加严峻的假设情况中,包括希腊必须重整债务等,银行都比预期更能掌控自身。(李宁)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