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持续弱势 持美债银行最好按兵不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美国经济持续弱势 持美债银行最好按兵不动

2010年08月03日 13:42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伊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表示,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恶化,美国经济可能再次陷入衰退。而继“两房”退市后,美国二季度GDP增长仅为2.4%,相关报告显示,单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就从6月下旬的 76点降至 67.8点。专家认为,在美国经济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对于持有大量美债资产的国有大行来说,按兵不动是最好的选择。

  两年来大行拼命减持

  6月16日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正式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后,国有银行持有其债券的额度就备受关注。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各大银行爆出的数据中,中国银行占据榜首,持有美国债券总量达122.95亿美元;农行持有美国债券47.37亿美元;工行持有美国债券41.4亿美元;建行则持有美国债券17.73亿美元;当时只有交行方面并没有公开其在2008年持有的美国国债数字,仅在其年报中表示:“截至年底该行处理了‘两房’债券,并减持了雷曼高风险债券”。此时五大银行手中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量超过289亿美元,近300亿美元。但记者注意到,这一数字到了2009年年底却跳水般锐减了三分之二,五大银行总计持有美国债券约110亿美元。

  而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两房”债券在海外的最大持有者。资料显示,中国从2008年7月开始持续抛售美国政府企业债券。但因原本持有量巨大,截至去年底,中国依然持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长期机构债券,其中绝大多数为两房债券,这一数字约在253亿美元。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观察发现,在最近一个季度,“房利美”报告净亏损131亿美元,“房地美”报告亏损67亿美元,这促使奥巴马政府保证将在2012年结束以前为“两房”损失买单,解除了4000亿美元的原定上限。瑞信分析师预计,“两房”的不良贷款可能高达2900亿美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即使‘两房’退市,国内银行手头上的债券也不会贬值。“现在‘两房’只是退市,如果‘两房’宣布破产,那就另当别论了。 ”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成半,总额继续居世界第一。针对规模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使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曾连续发文进行阐述。主要观点包括明确中国外汇储备未投资美国房利美及房地美公司(“两房”)股票,所持“两房”债券还本付息正常,价格稳定。

  股价跌债券可以保本

  退市消息出来后,有国内学者谏言,认为国内持有美国“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现在最好按兵不动,不要轻易抛售“两房”债券,“如果银行和机构实在想卖的话,那就会变成实亏。而且,现在想脱手,显然也很难找到愿意出高价的买家。如果到期后,美国政府不认账,那再考虑对策。 ”业内分析师认为,“银行相对而言持有的没有国家储备来得多,不过总体来说,国内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并没有问题,因为‘两房’债券的信用等级跟美国国债还是非常接近的,‘两房’债券在市场上的利率也跟美国国债非常接近。中国现在持有的没到期的 ‘两房’房贷,应该没有什么风险,可以保证还本”。

  此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两房’退市的话,它们的股票可能会受影响,但是债券却不会受影响。如果债券停止交易了,作为债务人首先会清理债务,然后才是股票,所以债券持有人不必担心”。

  另外,从新发债情况看,“两房”股票宣布退市后,“两房”债券的新融资活动未受到负面影响。例如房利美7月8日公开发行了60亿美元3年期普通机构债券,7月以来“两房”担保的房贷抵押债券合计新发逾 366亿美元。总的来看,“两房”新发债券认购状况良好,二级市场交投活跃,流动性充分。

  外管局也指出,消息宣布后,“两房”债券价格未受到负面影响。从市场表现看,股票退市不仅没有对债券产生负面影响,各期限机构债券和房贷抵押债券相对美国国债利差还有所收窄,债券价格出现了上涨。外管局表示,总的来看,“两房”新发债券认购状况良好,二级市场交投活跃,流动性充分。

  不过,瑞信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无论最终 “两房”走向如何,短期看,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并不算大”。但是,长期看,这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及汇率形成机制构成挑战。(崔烨 实习生 孙冰)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