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冲顶 债市走向仍待观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物价冲顶 债市走向仍待观察

2010年09月14日 11: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于上周末陆续公布,一方面CPI的继续冲高落在市场预期之中,另一方面信贷环比大幅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令人感到意外。在当前市场加息预期再度有所升温的背景下,未来几个月物价形势、央行货币政策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债市又将如何演绎?本期论债嘉宾均给出了中性偏乐观的观点。

  CPI有望逐步回落

  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8月CPI创出了3.5%的22个月新高,对于8月份物价等经济数据应如何看待?随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如何?

  刘俊郁:8月份的经济数据出现企稳迹象,同时CPI也再度创下年内新高,从环比因素来看,目前推动CPI大涨的因素主要源于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本轮的食品价格调整,更多是源于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价格抬升的预期高涨。未来农产品价格尽管环比还会持续上升,但我们认为涨幅有限,延续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已经不高,在未来两个月内,食品价格的涨幅将会趋缓。

  王皓宇:8月CPI同比增长3.5%,略超出我们的预期。持续反常的天气推动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成为CPI环比的主要贡献。对反常天气持续的低估导致我们对CPI的判断出现偏离,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低估因素,我们同样认为不能高估CPI持续走高的可能性。一方面,如果短期性因素的天气转好,对食品价格的推动将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当前秋粮生产形势整体向好,同时生猪价格回升缓慢对零售端的影响将有所体现,致使粮价和猪价的持续大幅上涨缺乏基础。因此,除非天气继续反常,否则9月CPI回落的概率较大,同时年内回落趋势也不会改变。

  加息理由并不充足

  问:近期关于央行加息的市场传言再度有所抬头,在8月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年内剩余时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如何?会不会发生一些微调?

  刘俊郁:由于经济数据有趋稳的迹象,同时新增信贷基本符合央行对下半年月均5000亿的信贷标准,货币供应量M2增速也与央行年初制定的17%的目标相去不远,年内央行出现利率调整的可能性较低。目前唯一存在风险点的依然是通胀,但是这轮食品价格的波动难以通过利率水平加以抑制,我们判断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出现的加息压力也主要存在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出现抬升的可能性为零。未来央行政策调整的重点依然是资金面。

  何飞平:目前,国内外经济复苏放缓,前期调控政策的效应还有待进一步体现,而物价也远低于5%的水平。这样的背景下,不具加息的必要性。况且当前负面效应也较大,如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大地方债务付息加压等。基于对未来季度GDP及物价的判断,我们预计至少明年二季度之前不会加息。

  债市走向仍待观察

  问:8月信贷、物价等经济数据对于债市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后期债市将如何表现?

  王皓宇:之前我们看好债市,可以总结为三点理由:出口明显回落,物价见顶回落,以及调控政策难以放松。从8月数据来看,前两点基本符合预期,第三点和之前判断有偏差。从M2增速和房价反弹、城投债放行较多等可以看出,8月政策肯定是有些放松的。后市来看,如果政府继续坐视房价的上涨,那么对于债市也就需要观望,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等待政府的政策态度。

  何飞平:后期债券市场应当以防风险为主,同时关注短期波动机会。一方面,从3-6个月期间来看,鉴于明年GDP将逐季回升,若伴以物价上行,债市风险可能会逐步增大。另一方面,在年内经济增长仍以放缓为主、近期不会加息、信贷按节奏投放、流动性以保持适度宽松为主旋律的背景下,若债券收益率出现超调,则可结合经济数据变动状况进行波段操作,但经济不会超预期下调也使得收益率很难突破前期低点,且要高度关注秋粮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刘俊郁:短期内债市的走势难以有所突破。未来短端收益率的制约因素是资金面。而长端收益率主要影响因素还是经济基本面,尽管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处于下行通道,但对未来经济悲观预期难以长久的支撑债市走强,这势必制约长端收益率的持续下滑。与此同时,未来央行使用数量型工具回笼资金的可能性依然会比较大,市场资金面将再度面临考验,难以为债市提供较强的增长动力。(嘉宾:招商银行 刘俊郁 第一创业 王皓宇 上海证券 何飞平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 辉)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