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利率市场化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时评:利率市场化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12日 14:0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酝酿已久的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近日在沪启动,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此举对于规范发展贷款转让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优化银行信贷结构、积极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小川之谓并非虚指。在此之前,因为缺乏统一公开的交易平台,银行转让信贷资产主要依靠自寻对家,总额高达四十多万亿元的信贷市场基本处于割裂状态。伴随形势变迁,这种自给自足式的发展模式日渐显露不敷其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客观上要求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灵活调整资产配比;另一方面,小而散的信贷转让市场不仅效率低下,其价格扭曲更是严重阻碍交易完成。

  市场运行的基础信号是价格,合理有序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具备三项条件,即,足够多的交易者、交易者完全按照竞争原则来行动、均衡的确存在。比照这三项条件,全国统一的银行间贷款转让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启用,系对原有自撮合机制的批亢捣虚,当可大大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与可交易性,加速形成合理有序的信贷资产定价机制。

  统一公开、交投踊跃的信贷资产交易市场并非仅利于会员银行,其正外部性更在于有助推进势在必行的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原因在于,信贷资产交易市场扼守资金批发与零售中间环节,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到达的位阶是:批发市场,即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大部分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零售市场,即银行对企业/个人市场中的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仍处严格管制中。

  这种过渡状态的不合意处比比皆是,概言之,凡中国经济深层次、全局性的矛盾几乎莫不与之相关。正因如此,“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早就被确定为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待斟酌的,无非只是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时机。

  阻碍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因素大量存在。就金融体系而言,最主要的缺失有两项,即缺乏可资参照的长期基准收益曲线,以及可资避免恶性竞争的金融企业自律机制与金融市场他律机制。受其制约,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自2004年放开存款利率下限与贷款利率上限后,长期处于盘整阶段。

  培育信贷资产交易市场有望成为合适的突破口。伴随其发展,经自由竞价而形成的贴现利率水平必然会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利率体系的其他部分,差异巨大但又陷于同质竞争不能自拔的金融机构也可借此展开错位竞争。我们希望,这种通过技术进步、业务创新、市场整合、思维拓展的帕累托式改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能尽量多一些,再多一些。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