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手机支付衔枚疾进 大额支付绕开运营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联手机支付衔枚疾进 大额支付绕开运营商

2010年10月20日 17: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浦发银行公告称,已完成向广东移动发行28.70亿股A股,发行价格为13.75元/股,实际募集资金394.59亿元。该行于10月14日完成了本次发行股份的登记及限售手续事宜。这意味着历经半年之后,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事宜已告完成。这边厢,公告并没有对双方有关手机支付的后续合作做出说明;那边厢,与中国移动一样“觊觎”手机支付大蛋糕的中国银联继NFC短距离支付之后,在手机远程支付上又有大进展———联合手机制造商TCL推出“支付手机”。按照TCL有关人士的说法,这套系统与电信运营商无关。

  移动完成入股浦发

  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全文,办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该方法已经2010年5月19日第7次行长办公会议通过,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按照管理办法,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也需要经批准拿到“牌照”,才能开展支付业务。在今年3月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时,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直言双方合作与开展手机支付业务有关。

  在今年8月的一次移动支付会议上,有与会人士称“人民银行的二号令(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实际对发卡机构做了明确的规定,为运营商申请牌照和给移动支付定位,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而实际上早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中国移动入股浦发便被视作绕开金融业务牌照问题的捷径,事实上,随着近日入股浦发尘埃落定,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大局已算完成了第一步。

  10月14日,中国移动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认购浦发银行20%的新发行A股宣告完成,认购金额396亿元,中国移动顺利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公告并未对双方后续合作作出说明,但中国移动布局手机支付的其他动作并未停止。在刚刚举行的通信展上,中国移动便展示了带有手机支付功能的SIM卡。

  银联手机支付布局迅猛

  如果说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布局手机支付是“法拉利”的速度,那么中国银联就是火箭的速度,而且是一枚我行我素的火箭。

  9月28日,中国银联在四川成都宣布推出集合多类手机远程支付服务功能的“银联在线”移动电子商务门户,并分别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和TCL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发布全国首款经过银联认证的商用“支付手机”。TCL则成为银联标准“支付手机”首家生产企业。

  “这些手机中均内置了‘银联在线’客户端,相关软件和安全控件在随机配备的存储卡里,用户购买手机后经过简单的开通就可使用支付服务功能。”昨日,TCL手机业务相关负责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非此前业内常探讨的“RF-SIM、N FC等短距刷卡式手机支付,而是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支付。

  “内置了该功能后,你可以把手机想象成一个PO S机终端,关键是可以进行大额支付,和刷卡一样。”该人士称,除了当时推出的数款型号外,目前T C L正对旗下出厂手机加装该功能,预计T C L国内销售的八成手机可支持该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T C L透露的信息,这套远程支付系统技术层面完全绕过了电信运营商。可以说,中国银联正直接联合手机厂商打造垂直一体化系统,再加上其N FC技术逐渐成为短距手机支付的主流,中国银联在未来国内手机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更稳固了。

  运营商、银联互不相让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接近100个,2009年全球手机支付业务交易金额已接近400亿美元,用户数量突破4000万人;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7亿人,手机网民年增1.2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8250万人。

  中国银联统计数据则显示,目前银联国内手机支付定制总量突破2000万户,2010年上半年交易笔数突破6500万笔,交易额突破230亿元。易观国际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迎来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在今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达到50%.

  目前,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显然谁都不想将主导权拱手相让。

  尽管中国移动已开始将手机短距支付的标准从自主开发的R F-SIM移向中国银联惯用的N FC,但记者发现,今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广州大学城开展的手机支付业务,采用的依然是R F-SIM技术。而中国银联也毫不相让,在推出支付手机之前,中国银联先是宣布在全国7省市开通手机支付业务试点,9月又与戴尔及广州易联签署合作协议,将银联的手机支付产品应用在戴尔的直线订购模式上。市场主导权的暗战,仍在继续。

  采写:南都记者方南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