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私人银行争夺客户延至二代财富继承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中外私人银行争夺客户延至二代财富继承者

2010年10月22日 10:2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迅猛增长及财富阶段的转化,对于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和对于二代财富继承者的理财教育也在不断增加。

  中外私人银行对于VIP客户争夺战的硝烟,已经延伸到“富二代”的身上。

  刚刚过去的暑假,国内的中信和国外的渣打、花旗、瑞银等私人银行,都针对第二代的财富持有者开展了内容、形态各异的培训课程和夏令营活动,使争夺战进一步升级。

  私人银行是一种专门针对富人的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量身定制的金融投资产品、专业化投资咨询服务、高端客户专享增值服务。

  中外私银“富二代”俱乐部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数十名“富二代”年轻人在花旗银行的组织下聚集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参加了一个为期5天的暑期培训班,而参加这些课程的所有人都要为此支付包括旅费在内的高额费用。

  这些来自亚洲各地的年轻人18岁到34岁不等,其父辈或家族都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花旗银行的账户上储存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资产。这是花旗银行首次在亚洲举行类似的集训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富二代”如何理解财富和使用财富的技巧,其中包括教授投资、信托、融资、宏观经济等理财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艺术品赏鉴、人际交往等影响生活品质的学问。授课老师则由金融家和收藏家等专业人士担纲。

  渣打和瑞银等外资私人银行也开展了类似活动。早在两年前,渣打就推出了专门为高端私人客户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开放的“新锐营平台”,帮助这些可能成为财富掌管者的群体扩展视野,提高“财”商。瑞银则每年在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举办为期两周的课程,包括财富管理、领导能力及个人发展等项目内容。

  相较于外资银行的专业化财富管理知识和素养教育,中资银行的类似活动则显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今年6月,作为国内最早参与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正式成立了“未来领袖俱乐部”。

  中信银行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个俱乐部之所以成立,针对的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的困惑,比如:父母与“富二代”子女如何沟通,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如何拥有友谊;中国的富二代如何既懂艺术,又懂国学和历史?这项旨在“搭建平台和纽带”、促进“富二代”与家长的沟通和家庭和谐、打造“青少年精英社交圈”的项目,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宗旨而成立。

  “未来领袖俱乐部”针对的服务对象,是11~15岁和16~22岁的高端富裕客户的子女。这些年轻人被组织者称为“父母的期望,肩负着家族的使命和延续财富的责任”。而这些“富二代”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父辈手中掌管着数以千亿计的财富。这也是银行组织活动的巨大动力。

  一位中信银行管理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暑假开展的“未来领袖俱乐部”,由包括“齐鲁大地学孔孟”和“赴瑞士-财智启迪”两个夏令营组成。前者组织参与者畅游了曲阜孔庙、岳麓书院、绍兴兰亭等国学大成之地,并学习诸子百家文化和传统国学名篇《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赴瑞士-财智启迪”夏令营则针对16~22岁的私银顶级客户子女,在瑞士,这些年轻人接受了为期两天的金融培训。

  按照俱乐部的日程计划,明年1月,中信私人银行将继续组织现有成员参加包括国学冬令营在内的系列活动。参加这场冬令营成员的父辈,必须达到中信私人银行尊睿级以上客户级别,也即个人在该银行所存的资产超过1000万人民币。

  “私人银行争夺战”源于富豪增多

  中信银行并不是最早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

  早在三年前,中国银行就已经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开创了中国大陆私人银行业务之先河。随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相继推出此类业务。进入2008年,国有四大行之首的工商银行引领交行、建行等相继推出了私银服务。其他中型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也纷纷加入这一阵营。

  与此同时,拥有成熟经验和运作模式的外资银行,如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也纷纷挤入中国市场,以便在市场蛋糕做大前分得一杯羹。

  中国的富裕人群在近十年中迅猛增长,其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和对于下一代财富继承者的理财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成为中外银行争夺富裕人群客户和他们身后财富继承者的主要原因。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