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艰难"中国化" 存在三大争议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巴塞尔协议艰难"中国化" 存在三大争议

2010年10月27日 08:4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已在酝酿之中。近日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银监会此前规定,10月底前,商业银行需将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讨论稿的有关落实情况和意见呈报银监会。而银行业内对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讨论稿提出的监管框架争议却颇多。

  存在三大争议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业内对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争议主要有三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界定标准,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要求、杠杆率和拨备率等各项指标均面临更高监管要求和更快的达标时间,是否划定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事关银行的切身利益。其次,银监会在坚持原有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的同时,引入新监管指标,即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不低于2.5%,也使商业银行颇有压力,不少银行认为该标准制定得太高了。最后,商业银行对于严苛的达标时间颇有微词,期待能够有所宽松。

  按巴塞尔协议Ⅲ的提法,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s)是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银行。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明确要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1%的附加资本,且多项指标(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和拨备率)的达标时间均为2012年,其他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为2016年。

  一位银行业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可能仅是工、农、中、建、交这五大银行,不包括股份制银行。而另一种在银行业界流传的说法却是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即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根据此标准,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将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中。一位银行业高管人士指出:“目前争议就在于是否将股份制银行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中。”

  除系统重要性银行界定外,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新指标,业内也颇有微词。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就指出:“即使拨备覆盖率达标了,也不意味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高于2.5%,如一些资质较好的银行预期未来坏账较少,拨备就准备得少,那么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就可能低于2.5%。”中金公司分析,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和上市银行整体的拨备/总贷款为2.42%和2.33%,但分机构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拨备/总贷款分别为2.50%、1.74%和1.85%。上述人士分析:“这个新标准的引进可以为银行防范风险再加一道保险,预防银行对未来坏账预期判断错误,但也不可能根本消除风险。即便当前商业银行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高于2.5%,就高枕无忧了吗?别忘了银行业还面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等系统性风险呢?”

  直指转型困境

  从商业银行的反应来看,虽然争议是由于“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指标触及部分商业银行利益引起的,但更深层次上,争议背后暴露的是东西方银行业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困境。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新监管标准虽然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承受能力,但这是建立在牺牲银行利润的基础上的。当前中国的银行仍然主要依靠信贷业务,靠高存贷利差生存。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中国银行业现状是由宏观融资环境所决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直接贷款融资只占融资总量的15%左右,大部分融资是通过发债和发行股票的方式从资本市场完成的。而中国,80%的融资靠银行直接放贷来进行。巴塞尔协议恰恰针对银行放贷风险提出资本要求,所以西方银行走的是资本节约道路,而中国的银行经营的则是高资本消耗业务,巴塞尔协议却一视同仁,让中西方银行站在同一评判标准上,我认为这并不公平。而且这种宏观融资环境不是银行本身能够改变的。

  “其次,我国银行并非不想向资本节约型转变,而是无法转型。”鲁政委说。中国银行业采取的是分业监管,这就使得银行在转变经营范围,发展中间业务上余地有限,许多西方银行利润贡献较大的非信贷业务如承销证券等投行类业务、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等,中国的银行就无法介入。拿资产管理业务来说,中国的银行普遍只能提供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许多对收益要求较高的客户就流失了,而这些客户往往较高端。

  鲁政委表示,解决银行业争议,是监管者、被监管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记者 张竞怡)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