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加息 银行应声调高短期产品收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央行突然加息 银行应声调高短期产品收益

2010年10月27日 14:22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隔三年,央行再次加息,对于此次加息市场可谓“预期”已久。加息真正来临之后,接下来会否进入一段较长的“加息周期”,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加息可以帮助市民抵消部分CPI上涨带来的财富贬值,但加息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低于9月3.6%的CPI涨幅,所以不少市民仍在寻找能够抵御通胀的理财产品。据观察,加息之后各家银行迅速做出反应,调整了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短期产品,也有长期产品,还有些银行针对股市行情看好,重新推出了沉寂已久的关联股市的理财产品,这些都可以成为市民的投资选择。

  理财收益“水涨船高”

  就在央行宣布加息后的第二天,记者便收到了光大银行的短信。 “应此次央行突然加息,我行最新推出两款人民币理财产品。 224天的产品,预期年收益率 3.5%,5万元起售;190天,预期年收益率3.65%,10万元元起售,销售期截止10月31日。 ”

  面对加息,银行应对速度相当之快。对此,理财分析师指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加息影响下都将产生连锁反应,许多产品的收益率会在央行加息后水涨船高。

  今年三季度到期的7461只银行理财产品中,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2.90%。虽然本次加息力度不大,但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仅仅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略高,因此在加息之后,理财产品的优势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各大银行为了提高各自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也会很自觉地调高产品收益,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截至上周,10月份各家银行发行的固定收益性理财产品中,就有22只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2.5%,年化收益率超过3%的就有12只。而且这部分产品中有的是一年期产品,有的半年期产品就可以达到3%以上的年化收益率。

  同时理财师还指出,在加息预期较强的时候,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宜短不宜长,尽量关注一些一年以内、流动性较强的品种。

  短期产品发行加速

  加息预期出现,使得短期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而银行业将短期产品作为发行的绝对主力。上周末,招商银行推出理财产品,7天年化预期收益率达2.4%,此外还有14天、21天、30天、61天理财产品,其中,61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2.95%。

  根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数据统计,上周各商业银行共发行165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其中理财期限不超过3个月的产品占比接近七成,占绝对主力。从预期收益来看,全部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2.58%,与此前一周基本持平。另据统计,昨天开始发行或准备发行的产品共有44款,除了1款1年期产品和5款3-6个月产品,其余理财期限均不超过3个月,预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45%。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在银行看来,央行的意外加息可能是货币政策的转向,起到提醒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市场认为‘加息周期’可能来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使得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上更为谨慎,银行‘赌’加息就会更侧重于发行短期限产品。 ”

  理财分析师指出,加息通道下,投资长期理财产品的风险会有所增加。因为加息日期不确定,而一旦加息,许多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也将水涨船高。如果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那么在加息时,就无法及时结算购买调整收益后的新产品。因此,投资者可选择短期理财产品,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产品的灵活度,并能在利率上调之时享受到应有的收益。对追求流动性的市民而言,各类超短期产品及一天和七天通知存款是很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涉股产品重新现身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由于近期股市行情向好,沉寂许久的挂钩股市理财产品又卷土重来。上周,民生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发行了一款挂钩A股和挂钩港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分别为6.3%和10%。同时,不少银行开发了新型的涉股理财产品,如投资阳光私募基金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刚刚推出了一款投资星石阳光私募的理财产品。

  理财分析师表示,从跑赢通胀的角度考虑,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配置一些挂钩股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了。

  同时,相对其他投资市场的利好而言,加息则意味着债券本身在贬值,债市受此影响短期可能会有所调整,涉债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风险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加息当周的债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37只,较上周减少3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24.6%。

  对于债券投资类的理财产品,理财分析师表示,针对期限长短可区分对待,短期产品的影响不大,而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应尽量避免。(熙砾)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