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宏观审慎监管是否是央行新职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评论:宏观审慎监管是否是央行新职责?

2010年10月29日 11:3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检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宏观审慎政策开始成为监管制度主流。在近日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里,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纳入其中。

  目前,英、美和欧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具雏形,而中国的框架将如何搭建?谁将担当宏观审慎政策的管理部门?

  在日前举行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举办的“宏观审慎政策”研讨会上传递的信号表明,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中,央行将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在今后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会后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央行与监管当局如何更好地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加强全球合作对宏观审慎框架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防范系统性风险

  在易纲看来,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研究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的稳定。研究系统性风险时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研究央行的定位和作用也是如何处理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话题。

  “这表明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将不只是从监管层面去操作,而是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实现逆周期的调节和管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如何将宏观审慎工具融入更广泛的政策架构仍是IMF与各国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研讨会的目的。

  鲁政委则认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确定考量指标,包括投资增速、货币增量、企业资产负债表、房地产市场等指标,可能有几百个,而对此英、美和欧盟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操作原则。

  据悉,IMF在本次会议中指出,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更多考虑金融稳定,并需要运用必要的宏观审慎政策和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要明确哪些机构应该肩负起这个新职责、需要哪些政策工具。

  信息共享尤为重要

  在英、美逐步建立起从微观“分权”到宏观“集权”的金融监管体系后,欧盟也建立了“从无到有”的泛欧金融监管框架,而中国也在紧锣密鼓地搭建这一体系。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IMF与人民银行成立了工作小组,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易纲则表示,宏观审慎框架一方面与货币政策相联系,另一方面在发生问题与贷款人相联系,信息的取得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充分从市场和金融机构中获得信息,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如何更好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对宏观审慎框架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最终将以何种方式搭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尚无定论,但人民银行在其中会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已初现端倪。央行9月17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就对宏观审慎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解析,并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

  IMF第一副总裁利普斯基(John Lipsky)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央行可能成为宏观审慎的管理部门候选人,但也有例外。亚洲或任何一个国家并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性。”

  鲁政委建议称,作为宏观审慎的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持独立性。另外,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在于要有效地察觉资产泡沫和风险,随着中国未来直接融资比例的增加,这一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IMF总裁施特劳斯-卡恩在研讨会上闭幕致辞时也指出,常规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审慎工具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就如何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是内在相关的。我们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方法,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今后的作用将发生变化。杨斯媛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