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6家银行今起实现柜面“存取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四川26家银行今起实现柜面“存取通”

2010年11月01日 09:0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晚上10点过,陈力来到银行,他再次检测了电脑系统各方面的运行状况。在确认无恙后,他才关上机房大门安心回家。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日前决定,从今日起,四川省银行机构柜面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原有的“存取通”“柜面通”业务停止运行。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6家商业银行加入到柜面合作机制中。这意味着,这26家银行下属的约420个营业网点已资源共享,在他们的柜台办理业务,能实现“存取通”。

  26家银行实现网点资源共享

  陈力是成都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电脑技术部的负责人,这段时间,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忙着做系统切换、监测方面的工作。昨天晚上,他又去了趟机房,见数据接入、系统运行等都没问题才离开。

  今年7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出台了《四川省银行机构柜面业务合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各家商业银行本着自愿申请的原则,加入到这个机制中来,实现网点资源的全面共享。8月,陈力所在的银行向人民银行提交了申请,并着手做系统对接方面的工作。

  “其实,我们原来有一个类似系统。”陈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个名为“存取通”的系统已运行6年,覆盖了在蓉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所有营业网点,累计交易额从2005年时的2.64亿元,增长到今年前10个月的20.20亿元。不过,按照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要求,“存取通”在今年10月31日后将停止运行。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中信、兴业、深发展等多家商业银行的网点看到,“存取通”即将停止运行的公告已张贴在明显的位置。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支付结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银行机构柜面业务合作机制11月1日起正式启动,通过前期的自愿申请和技术准备,目前已有26家商业银行参与到该机制中。

  据了解,客户以后凭借其中的一张银行卡,就可以在这26家商业银行的约420个营业网点柜台办理现金存取和转账等业务,实现更宽范围的“存取通”。

  跨行业务 一笔收费2~5元

  几年前,张琳在兴业银行贷款买了一套住房。而在她家楼下,是一家中信银行的营业网点,她平时拿着兴业银行的卡直接去柜台就把钱还了,很方便,也不用给任何手续费。

  不过,几天前,在看到银行网点张贴出的“存取通”11月份暂停运行的消息后,她有点郁闷。听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存取通”停运后,她如果还要在中信银行网点还兴业银行的房贷,必须首先持本人身份证和银行卡去兴业银行(即开户行)签署一份书面协议,而每次还款时,可能还会收取一定金额手续费。

  张琳心想,如果仍在楼下中信银行的网点还钱,就得交手续费;而如果直接去离她们家最近的一家兴业银行网点还钱,则要走大约500米。随便选哪一种方式,总让她觉得没以前方便。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从几家已加入到柜面合作机制的商业银行获悉,为提高银行的参与积极性,人民银行允许受理行向委托行和客户收取一定金额的手续费,用以补贴运营成本。据参与过讨论的银行人士介绍,在对普通客户的收费标准上,人民银行曾建议每笔2~5元,“不能太高”,而最终标准由各家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中信、深发展等几家商业银行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银行执行的都是每笔2元的标准。也就是说,如今在这些银行的柜台办理一笔跨行存取现金或转账业务,需缴纳手续费2元,客观讲,这比通常的跨行存取款或转账手续费便宜多了。

  期待更多银行网点加入进来

  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昨日提供的这份名单中,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全部都是目前在川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而工、农、中、建、交、邮储、农商、成都银行等营业网点较多的银行却没有一家。

  对此,成都一家已加入柜面合作机制的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负责人昨天提出了意见。他说,人民银行柜面合作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实现各家银行网点的资源共享,从而方便客户办理业务,“他们网点多的不加入,这非常不利于该机制的推广。”

  该负责人认为,那些营业网点较多的机构不参与进来,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增加柜台业务压力,即便能收取一定手续费,也难以补偿其运营成本,“这也是我们最纠结的地方。”据称,他担心新机制正式运行之后,自家银行网点的业务压力会增大。

  担心归担心,可该做的工作还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这位负责人称,上周五,他们在网点又贴出了新告示,提醒每位客户如果要继续办理跨行业务,记得尽快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去开户行签协议,以免影响业务办理。成都商报记者 杨斌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