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期存款不加息赚头大 银行空前争揽企业现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活期存款不加息赚头大 银行空前争揽企业现金

2010年11月03日 08: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多家股份制银行三季报中提及的“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的目标,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0日起实行的加息只是提升了定期存款及贷款的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本已经很有赚头的活期存款变得更有吸引力。为了提高净息差控制负债成本,银行希望本已经很高的活期存款占比可进一步提升。南都记者获悉,目前共有15家商业银行在力推现金管理业务品牌,如此密集地进入该业务就是为了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

  银行大力拉动活期存款占比的做法使得“短存长贷”资产期限的错配情况越发明显,为防范风险,监管层近日要求银行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统计制度,并按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流动性水平。

  银行竞相推进对公现金管理

  “股份制银行最近都在竞相打造现金管理平台,抢占对公客户市场,一定程度上这类业务也会带来活期存款规模的增长。”一位来自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在多家股份制银行三季报中提及“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的目标并非一句口号,现金管理业务正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件利器。

  南都记者获悉,目前共有15家商业银行在力推现金管理业务品牌,如此密集地进入该业务就是为了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银行三季报显示,随着规模与净息差回升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明显。而为了保持存贷比在75%的红线之下,银行揽存的力度从未减弱。上述人士表示,对于对公存款比例超过零售存款的股份制银行,增加企业客户黏性、提升活期存款占比是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前三季度银行吸收存款用力甚猛,前三季存款增速高达22%,平均贷存比由年初的70%降至68%。上市银行(不含光大)1/2/3季分别新增存款2.74万亿、1.74万亿和1.79万亿。

  “过去工行和招行最重视现金管理业务,而现在农行、兴业、中信、深发展等银行都大力度推进。”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现金管理业务的好处在于将传统的结算业务、投融资业务、账户管理等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加以组合优化,能提高客户黏性,更重要的是带来结算类及储蓄存款与中间业务同步增长。在上市银行的三季报中,部分股份制银行也透露出对现金管理业务的重视。深发展表示,未来将加大对公现金管理的平台硬件投入,受益于该业务的拉动,活期业务中的对公占比未来两三年有望提升。交行也在季报中提及为提升活期存款占比而重视发展对公客户现金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业务。

  “短存长贷”隐忧引起关注

  股份制银行大力拉动活期存款占比的做法会否引来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恶化呢?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伴随着2009年信贷的高速增长,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也有了明显的上升,而同期定期存款占比却出现下降局面。他表示,资产期限的错配给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通过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上错配的情况越发明显。

  最新数据显示,国内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已由2008年6月末的51 .6%上升至2010年9月末的60%;而定期存款占比由2008年6月末的40.7%下降至2010年9月末的38.2%。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由2008年12月的49.8%下降到2010年9月末的43.5%。

  上述人士表示,部分股份制银行存款结构短期与中长期的比例约为5∶1,但在贷款结构上,短期与中长期几乎各占一半。短期存款远远高于短期贷款,短期贷款远远小于中长期贷款,流动性风险加剧。此外,网点众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正成为第三方存管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汇聚地,在对储蓄市场份额重新分割的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市场流动性在向大型商业银行集中,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

  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上升,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有媒体引述权威人士消息,监管部门要求银行需重视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按照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至少按季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同时还希望银行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的统计制度,并按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流动性水平,摒弃按月末、季末时点数据进行业绩考核的做法。

  一位来自国有银行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银行根深蒂固的“规模”情结,因此流动性风险监管短期内未必明显奏效。不过未来,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版本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将有望提高流动性监管效率。此前曾有报道称,银监会在新四大监管指标中明确加入了流动性指标,这是参考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要求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率(N SFR)要达到100%监管线。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新监管标准执行之后,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或更有成效。南都记者 王晶晶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相关新闻:
    .nbsp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