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央行首提“货币条件回归常态”传递什么信号

2010年11月03日 17: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与近期历次报告相比,这是央行首次做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述的背后,体现出央行政策更加侧重考虑管理通胀与流动性压力。

  “最近两个月信贷增速抬头、物价屡创新高、外围流动性泛滥,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货币当局的关注,正成为影响货币条件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交通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唐建伟指出。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理论上认为,过多的货币可能成为抬高物价的重要推手。而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维持低利率货币政策,也为国际游资大量涌向新兴市场并推高物价创造了可能。报告就指出,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充裕、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走高、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等潜在通胀压力仍将长期存在,明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唐建伟说。

  两个月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货币当局的政策重心正在发生变化。除了央行日前超乎市场预期三年来首次加息的举措之外,上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在其会后声明中,也首次将通胀问题列在保增长和调结构之前加以陈述;而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份在出席一次国际会议时也首次指出,在多个目标无法同时达到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应相机而动,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变和切换。

  针对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基调是否会出现由适度宽松向稳健方向的转变,专家认为尚有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日前指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转移,取决于宏观经济面是否出现乐观变化。李稻葵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能进一步稳定,下阶段有关政策取向的讨论就可以进行了。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报告提出,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记者王宇、王培伟)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