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保护消费者利益 银保合作“驻点销售”叫停

2010年11月08日 10:5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于当前我国保险产品在设计结构上缺乏保障类产品,投资联结险较多。每款保险产品都由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设计,产品的特性、风险,对于不具备专业金融保险知识的人来说难理解。老百姓去银行网点存款时,仅依凭保险产品在利率上的一点优势,在对产品性质、风险不甚了解,信息不充分,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单靠销售人员的几句避重就轻的模糊推介,短短数分钟时间,便仓促购买了一个本来一无所知的产品。事后发现其中的问题去提款时,才发现这个钱存进去简单,拿出来可不像存款那样容易。

  “险企出产品,银行借柜台”,这个多年以来银保合作“驻点销售”的模式,已经被叫停。近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接到一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据悉,这是银监会首次以明文规定的方式禁止银保驻点销售。这对于进一步规范银保产品销售,防范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时被误导,有着积极意义。

  据悉,为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应充分保护客户利益,产品销售活动应当向客户充分揭示保险产品特点、属性和风险,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对于保险公司,《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制定统一的准入、退出和持续性合作的相关规定,并且对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与售后服务等进行定期评估。

  银保业务合作,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的一种业务行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银行网点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业务渐已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渠道。我国的银保合作起步之初,就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双方合作只局限于兼业代理层次,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其中社会影响最为恶劣,对投资人利益损失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银保误导销售问题。而让投资人抱怨最多,对银行意见最大的,也是很多保险产品都是在银行柜台直接购买的。

  现实中,有关银保误导销售产生的纠纷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导火索都是投资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误将一款保险产品作为储蓄品去投资。由于当前我国保险产品在设计结构上缺乏保障类产品,投资联结险较多。每款保险产品都由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设计,产品的特性、风险,对于不具备专业金融保险知识的人来说难理解。老百姓去银行网点存款时,仅依凭保险产品在利率上的一点优势,在对产品性质、风险不甚了解,信息不充分,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单靠销售人员的几句避重就轻的模糊推介,短短数分钟时间,便仓促购买了一个本来一无所知的产品。事后发现其中的问题去提款时,才发现这个钱存进去简单,拿出来可不像存款那样容易。

  银监会对于银保合作中存在的误导销售问题,一直都很重视。一再强调要求商业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开展理财产品等业务创新,并明确要求,对于具有投资性的保险产品应在设有理财服务区、理财室或理财专柜以上层级(含)的网点进行销售。但据某商业银行理财人员透露,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都没有叫停“驻点销售”来得严厉。短期内,这项规定会对银行和保险公司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代理保险收入下滑以及专业人员培训成本增加,而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是银保规模减少及渠道调整。

  除叫停驻点销售外,银监会此次还对银保合作模式进行了规范。根据《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三家保险公司开展银保合作。而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是一对多的模式。即一家银行的网点与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问题。限定每个网点只能与3家保险公司合作,更有利于银行与保险公司进行代理之外的银保深度合作和管理。

  某商业银行人士分析,此举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冲击和调整都很大。一方面,中小保险公司由于资金少、品牌小、人脉窄,会在与银行的渠道合作中,相比大的保险公司处于竞争的劣势,而从银行角度来说,从原来的多家合作伙伴中,甄选出3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导致银行减少部分代理保费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对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来说,确实是比较丰厚的收益。不过,据记者了解,《通知》对该项规定仍然预留了操作空间。如银保合作的保险公司超过3家,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经营,并向当地银监局报告。而专家普遍认为,叫停银保驻点销售及限制单个银行网点的保险机构产品数量,是为了避免营销误导,防范恶性竞争。记者 韩雪萌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