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我们离“金融强国”有多远? 不如过十年再来问

2010年11月15日 09:4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参加上海市2002年高考的“80后”不知是否还记得,那一年复旦大学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国际金融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我们还分不清“经济学”与“金融学”究竟区别何在,然而八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已遍布在全球各个金融中心,从事着金融服务的各种分支产业。

  我想说的是,“80后”几乎见证了中国金融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

  与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一代人不同的是,我们似乎轻而易举地享受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成果”,但不得不与此同时面对并参与一个尚处在起步阶段的金融产业。

  “强国金融”与“金融强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适用于中国与美国:对于经济增速全球居首而经济总量已跃居第二的中国而言,金融业还在襁褓之中;而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中,金融业已经帮助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体。

  我们离“金融强国”有多远?

  我随机把这个问题发给MSN上两位同龄人,却得到了惊人相似的答案:在美国从事保险精算的朋友告诉我:“体制不同、模式不同,大概和欧美差10年”;另一位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即将毕业的朋友告诉我:“我觉得和美国比,间接融资差大概10年,直接融资差20年。”

  十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取决于做什么,而做什么又取决于缺什么。

  有人觉得我们缺“财商”,认为国内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普通民众有“财商”的概念和理财的意识,大部分国人对投资产品并不了解,因此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现象。而美国几乎人人都会参与作为理财渠道的金融产品,甚至一些老人也会有自己的理财顾问。

  也有人说我们缺“产品”,金融产品相对于金融资产规模而言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缺少一个较好的长期债券市场以及二板市场,间接融资又缺创新。而美国的金融产品名目之多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引爆了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更多人抱怨政府“管制太多”,尽管管制逐步放开,金融创新也在出现,但管制放开的脚步总显得慢于创新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萌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金融发展的收益过度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政府手中。

  上面所说构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涉及“蛋糕”怎么做、怎么分。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好生养的“鸡”,也没有孵化率高的“蛋”,做“蛋糕”的手法也不成熟,分“蛋糕”的道理也难辨黑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各类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就显得极为有趣,这种需求驱动、自发的、半推半就、慢慢制度化的局面几乎让我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体制改革。听起来让人有些激动:“80后”是否也将见证一场天翻地覆的金融改革?

  不如再过十年来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离“金融强国”还有多远。(严婷)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