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温州人弃实业爱金融 评:警惕产业“空心化”

2010年11月21日 11:0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温州商人历来以精明强干著称。在最近十年里,温州商人在资本市场春风得意,赚得盆满钵满。不过温州商人的投资在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备受诟病。最近,农产品价格大涨,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温州游资,那么是不是温州商人将棉花、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炒上去的呢?温州的游资投向了哪些行业?

  绿豆、大蒜价格的连番上涨,让“豆你玩”、“蒜你狠”红极一时,最近,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涨又火了“绵里针”。日前国家统计局在解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时,认为游资炒作也是推动力之一。说到游资的炒作,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温商游资。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了解到,温州市10月份的居民储蓄余额比9月份减少了80余亿。那么温州商人真的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幕后操作者吗?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棉花价格的上涨并不是由温州游资炒上去的。每年这个时候都有温州资本进入新疆买卖棉花,今年虽然数额略有增加,但量并不大。

  周德文:并不存在炒卖棉花、炒卖农产品。我拿炒大蒜举例,我专门到大蒜产销最大的县,山东金乡的世界最大的大蒜批发市场,一户一户去问,他们告诉我说最多只有十来个温州人在这里买卖大蒜,根本没有在炒。

  温州游资没有去炒作农产品,那这一下子减少的80多亿资金跑到哪儿去了呢?据周德文分析,目前温州商人一是把资金投向了高端的房地产,最近还有部分资金流向了金融市场。

  周德文:最近出现一些迹象,温州人对商业地产和高端的房产还是比较热衷。商业地产包括一些高端楼盘项目到温州推介的还是很多,每场参加的人都很多。还有就是进入金融领域,温州人对进入金融领域也是情有独钟,认为从实业家转到资本家转到金融家,是一种境界。

  周德文的分析得到了事实的印证。最近在温州举行的一场上海别墅项目推介会上,400多名温州投资客汇聚一堂,现场就签了十来套别墅。温州投资者有自己的盘算。在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影响下,未来中低端楼市所受冲击较大,而高端项目则相对安全。投资者李敏说如果不把钱拿去投资,钱就会贬值。

  李敏:主要是现在进入股市,今年年初就已经进入。九十月份,资金大量进入。如果不投资股市,钱会日渐贬值。

  在温州资本大举进攻楼市股市的时候,人们却减少了对实业的投资,周德文告诉记者,有些企业家把厂房出租或者出售了,把钱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周德文:有的企业家把厂房出租甚至出售了,拿着这些钱进入到股市、房市投资,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还不是大面积的出现。只是这种趋势要引起警觉。我一直提醒政府,要警惕产业的空心化。

  众所周知,温州人当年多是从服装、鞋袜等实体经济起家,成就一番事业,堪称富甲一方,浙江曾经因为蓬勃的中小企业而为全国所称道。如今,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温州人舍弃了曾经给予他们财富的实业,纷纷卷入资产品市场中?

  温州投资者李敏不无怅惘地对记者说,并不是自己不愿意投资实业,是在是做实业太辛苦。

  李敏:将来,其实一直想投资一些实业,就是感觉这个投资环境,做实业太艰苦了。所以一直就是做房地产和股市。

  当年温州人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最近,因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利润越来越薄,远没有房地产、股票的回报率高。

  某汽车电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功洋:一个劳动力成本提高,另外一个创新能力薄弱了,那么做这些老的、传统产品没市场了嘛,原来有些资本积累了,就投到房地产呀或者其他领域。

  传统产品没市场,创新不就有出路了吗?然而,令卢功洋苦恼的是,水货仿冒品在我国的市场大行其道,企业维权成本却相当大,于是乎,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转型也就异常地困难。财经评论员叶檀说,除了创新难,资金问题、进入门槛问题,都困扰着中小企业主投资实业。

  叶檀:成品油、码头这种,根本就进不去;到下游高科技,又根本竞争不过央企。铁路也好,资源也好,允许参股,但是不给发言权。如果坚持做实业,转型,做一个品牌,要建很多连锁店,但是失败的概率非常高,而且投资很大。

  虽说民间资本投资实业困难重重,但民间资本确实中国经济中最为稀缺的部分,一旦失去,后果将很严重。马光远说,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做实业的环境。

  马光远:要反思做实业的环境,靠一两个引导政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目前做房地产这么大的暴利,作为理性的资本,一定会做房地产。这需要颠覆性地重新思考民间投资,重新思考何去何从实业。

  民间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元素,而中小企业则是这些元素的载体。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以中小企业主为代表的中产阶层是否能够形成,而这个阶层的存在又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根基。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