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A股狂跌与热钱无关?专家:热钱无力兴风作浪

2010年11月23日 10:1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国际金融大鳄屯兵香港,中国A股市场的狂跌被业界认为是热钱进入的前奏。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热钱引起A股下跌巨浪表示怀疑,认为目前热钱在内地还无力兴风作浪,但未来面临国际热钱的压力增大,减少市场中可供热钱炒作的题材成为当务之急。

  11月12日以来的股市惊魂,对引发股市大跌的各种猜测依然没有结束,尽管连续大涨的股市需要深度回调是主要原因,但热钱还是一次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0月8日开始,沪深两市连续8个交易日出现单日交易量超过4000亿元的现象。做多市场的主力,并非公募基金等原有的场内资金,而是场外蜂拥而至的神秘资金。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从此轮暴涨暴跌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和其操盘手法来看,带动10月份股市大涨和如今暴跌的神秘资金明显与国际市场走势相配合,操盘手法更像国际热钱。

  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不这么认为,他对本报记者说:“热钱还没有大规模进来,怎么能引起A股大跌,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热钱才大规模流入。”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A股大跌和热钱关联度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国股市有回调的需要,而且G20峰会中为规避美元成为众矢之的,美元升值致使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都出现大幅下跌。

  这段时间以来,国际投行的一系列举措也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热钱上,摩根大通、瑞银、野村证券等纷纷唱空中国市场,尤其是高盛高华在12日发送给港股客户的邮件中称:近期中国央行连续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引发加息预期,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

  而近日,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携90亿美元囤兵香港更加剧了人们对热钱的猜想。11月8日,索罗斯在香港设立的对冲基金正式成立。因此,有分析认为,不排除此次是高盛高华充当马前卒,索罗斯背后大资金运作,共同导演A股暴跌。

  “热钱肯定会流入股市,至于有多少热钱,对A股的影响多大,现在还无法预计,鉴于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体系,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尚未对外资开放,热钱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快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对本报记者说。

  但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囤兵香港,伺机进入内地。据中信建投测算,10月份大概有106.7亿—117.2亿美元的顺差疑似热钱,可用常规贸易解释的顺差部分仅60%左右。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份我国外贸顺差271.5亿美元,比上月激增了102.7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减少可供热钱炒作的问题

  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之下,美元贬值将成为趋势,这将进一步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导致不可控制的热钱流入新兴市场。李永森表示,由于中国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预计未来流入中国的热钱将大规模增加。

  而目前,韩国、泰国、巴西等国已纷纷出台打击热钱流入、防止本币升值与资产泡沫的一系列举措。

  在此背景下,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提出“筑池圈热钱”:“如果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进来,我们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并通过对冲不让它泛滥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时候,我们再把它从池子里放出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对此,郭田勇说,热钱不是池中物,其逐利性决定要到处投机,不会被圈进去,“池子论”更多是要用一系列政策组合对热钱的流动进行限制,使其进入某些固定收益类市场中,避免对实体经济太大的破坏冲击作用。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从近期来看,我国仍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压力,可能通过外贸、外资、银行等渠道传导,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从长远看,应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给热钱持续套利投机的空间。

  而谭雅玲认为,此前,绿豆、大蒜、棉花等价格疯长,说明中国市场存在着供热钱投机的问题。热钱的特点是针对问题炒作,一个市场有很多热钱就说明这个市场有很大问题,但在实际中又很难区分哪些是热钱,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管,完善金融制度,减少市场中出现的可供热钱炒作的问题。

  近日,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资金流入推出了七大举措,境外个人被要求在国内限购一套自住房、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等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也都指向了大量涌入的热钱。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