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监会加强涉农贷款管理 旨在打击炒作防范风险

2010年11月24日 10:0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表示,银监会此时出台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有关措施,是对中央稳定价格水平有关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也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强涉农信贷资金管理、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

  自国务院推出“16条”稳定物价抑制通胀之后,银监会日前就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下发了紧急通知,其中要求各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切实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监管,加强涉农信贷资金用途管控,认真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各项要求,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挪用风险,严肃查处信贷资金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抑制不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同时,要强化风险监测和流程管控,保证资金安全,切实防范涉农不良贷款反弹。

  今年以来,一些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演“接力赛”,价格普涨现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创25个月新高,除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其他各类商品也有“全面开花”的涨价态势,物价正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采访中,市场人士表示,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人们通常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看成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因素,各种农产品轮番涨价,必然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为此,近期国家密集出台措施控制物价上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19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胀走高;2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16项措施。“银监会此时出台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有关措施,是对中央稳定价格水平有关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也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强涉农信贷资金管理、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表示。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多重影响因素,除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天气等影响因素外,资金炒作也不容忽视。有关业内人士表示,针对资金炒作情况,银监会此次出台的措施呈现出“精准打击”态势,如严肃查处信贷资金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当前农副产品各类品种的市场信息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价格走势,对供给缺口较大的农产品品种予以重点支持,如粳米、玉米、蔬菜、棉花、食糖等,以提高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加大市场供应量;对因物流不畅、运力较低等流通环节形成价格上涨的,要通过对集贸市场建设、冷链物流和运输企业的信贷扶持,加快农副产品市场流转等。“这些措施分别从控制资金来源、保障市场供应、打通流通障碍等方面对哄抬物价现象给予打击和防范,很有针对性。”工行分析人士指出。

  同时,本次出台的措施还将着眼点放在了一些更长远的因素上,即如何加强金融支持和保障、更好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农业稳健发展。当前我国涉农金融支持主要存在涉农资金投入不平衡、涉农信贷不良率不容忽视及金融服务尚未健全等问题,本次措施对这些问题分别给予了关注。通知明确要求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总量,着力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决压缩非农贷款,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统筹兼顾“保增长”和“防风险”要求,加强贷款“三查”,严格执行放贷条件,强化风险监测和流程管控,保证资金安全,切实防范涉农不良贷款反弹。

  采访中,专家表示,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这使得涉农信贷常常是银行风险的“高发区”。要切实落实“防风险”相关要求,下一步要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信贷风险新防线,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提倡合同约束原则以及强调实贷实付要求,提升涉农贷款的风险防控。对涉农贷款要细化其操作与管理流程,规范涉农贷款的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支付管理、贷后管理、法律责任和问责机制等各个环节,构建并完善涉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在规范涉农贷款投放、管理、收回等环节中,要真正体现‘三分放贷、七分管理’的管控原则,加强对涉农贷款发放后的督促检查,确保涉农贷款专款专用,发现不是专款专用或出现潜在风险的,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该项贷款风险扩大。此外,要强调多方配合,强化对涉农贷款风险处置的政策扶持,如建立国家财税贴补的常规机制,发挥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特殊作用,建立中央、地方及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风险补偿基金等。”上述工行人士表示。记者 牛娟娟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