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流动性依然充裕 商品存在反弹需求

2010年11月29日 11: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控制通货膨胀,国内货币政策开始向紧缩方向发展。在上调存贷利率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打压下,国内外商品市场大幅回落,其中国内股市、商品领跌全球金融市场。但国内物价短期内仍然难以下滑,资金流动性依然充裕,在政策调控压力渐渐被市场消化后,可关注化工、农产品品种的反弹买入机会。

  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发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5个月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在通胀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

  10月20日,中国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11月4日,中国央行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下,国内外商品市场陷入调整格局。

  在紧缩货币政策打压下,金属价格大幅下落。铜失守70000元关口,两周内跌至62000点;国际上铅锌研究小组(ILZSG)在月度报告中表示,今年前九个月全球精炼锌市场供应过剩175,000吨。锌价回落幅度较大,至今从高点已经累计下跌了8%;国家抛售铝锭,铝价格也大幅回落。

  化工产品虽然也受到宏观经济调控打压,但原油价格居高不下,跌幅相对较少,由于国内电石行业节能减排,下游PVC品种具有较大抗跌性。在纺织行业景气度回升,由于PTA下游涤纶短纤对棉花的替代性,PTA也有较强抗跌性。

  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0.1%,消费品价格上涨5.0%,针对农产品的资金炒作上涨,国家出台物价控制措施,先后启动白糖、植物油、大豆拍卖政策,农产品市场大幅调整,棉花已经由33000元/吨的高位下跌至25000元/吨,白糖下跌6000元/吨以下,豆类、油脂市场也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11月4日,美联储在周三发布声明称,计划到2011年6月之前完成总额6000亿美元的国债采购项目,以帮助经济振兴,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市场对流动性增加的担忧,当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飙升。

  美国为弥补国内财政赤字和内外贸易逆差,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长期美元贬值的趋势不可逆转。但随着爱尔兰银行业融资难度的逐步加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担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推动美元反弹,后期美元或仍将反弹,也给大宗商品带来一定压力。

  美国10月份CPI同比增长只有1.2%,通胀压力较小,为刺激增长、弥补国内财政赤字和内外贸易逆差,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国际流动性资金依然泛滥。

  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国际热钱流动,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回升,四季度季节性因素顺差有放大可能,我国流动性有加速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刺激热钱流入,外汇占款继续攀升,虽然国家回笼资金,但短期SHIBOR利率却在不断下行,显示出银行间资金非常宽裕的状况。

  10月CPI升至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但因年底通胀的翘尾因素等,CPI还将处于3.5%以上的高位,M2增幅仍将超过政府设定的17%的目标,国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商品市场下跌,政策利空压力也逐步被市场消化。

  金属品种的金融属性最强,但在国家控制通货膨胀、打压物价的措施下,金属市场和农产品市场都有较大幅度的跌幅,在金属库存较大的情况下,由充裕流动性推动的金属牛市上涨行情正随着中国政策的转向而渐行渐远,虽然短期内国内外金属价格可能还会有所反复,但在今年年末以及明年一季度之前金属价格震荡下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近期原油期价已经表现出了一定抗跌性,EIA原油与成品油库存自9月中旬之后,开始由历史高位回落,至11月中旬已经维持了两个月的连续回落。原油正在逐步转强,国内柴油价格出现紧缺情况,化工产品相对跌幅有限,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一些地区电石企业开始停产,电石产量仍将继续下行,对下游化工PVC有较大支撑作用。

  政策提出在必要时实行农产品价格临时干预,主要用于打压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继10月20日国家抛售30万吨临储菜籽油之后,11月份继续抛售30万吨菜籽油,以稳定当前食用油价格,而非有意压低价格。当前大豆还处于收获期,局部地区进行临储大豆抛储,大范围的抛储压力还较小,因此,对豆类品种的实质具体打压政策不多,恐慌之后,市场将回归理性,可关注国内豆粕、豆油的反弹机会。(东证期货 鲍红波)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