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增强“四性” 银行业监管文化建设独具特色

2010年11月29日 14:2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很多教训,但也带来很多难得的管理经验和宝贵财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国金融体系保持稳健,银行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我国银行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不仅有效控制了风险,而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发展,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也显著提升。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1989年的只有8家增加至84家。我国银行业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是银行业监管文化建设的推进和一些先进监管理念的践行。

  在近日召开的银监会系统监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座谈会上,中国银监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华庆在谈到监管文化时,提到了这些年我国银行业监管按照新的理念、目标和标准,构建了新的审慎监管框架,尤其注重增强“四性”,即自觉性、前瞻性、公众性、先进性。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也是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监管“秘籍”所在。

  首先,是在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贯穿了高度的自觉性。这些年,银监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有力地贯彻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科学合理的信贷投放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发展。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变化,银监会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信贷“有保有压”,科学把握信贷节奏,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注重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和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支持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着力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点,提出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两个不低于”目标,提高“三农”和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其次,是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中体现了风险为本的前瞻性。这几年,银监会坚持传统有效和最基本的监管原则与手段,即关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水平、大额风险集中度、风险拨备覆盖情况等,从源头夯实风险监管的内在基础。在经济金融运行每出现新情况时,银监会都在对宏观形势的敏锐分析和科学预判基础上,注重监管政策与工具的未雨绸缪和预先储备。针对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市场风险、平台公司贷款等一系列苗头性问题和重大风险,银监会基本上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通过采取前瞻性的系统风险管理措施,增强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其三,是在强化监管服务和社会责任中强调了公众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银行排长队现象、投资理财纠纷不断、保险驻点宣传不实等问题,银监会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督促银行业实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缓解排长队问题;要求增强投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最近还紧急叫停了保险驻银行网点的做法,保护客户利益;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倡导银行业主动承担消费者教育的社会责任。于2007年建成国内首个部委单位直接面向大众的公众教育服务区,截至目前,服务区已接受公众来电、来访咨询近万次,举办了多场金融知识讲座。

  第四,是在监管规则和方式运用中注重了先进性。这些年,银监会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同行的监管制度、标准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监管框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逆周期超额资本和损失准备监管制度,科学动态使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手段,改进监管方法和技术,着力提高科学监管水平。深入介入国际监管改革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跟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监管经验的同时,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地位和话语权。银监会参与了二十国集团(G20)下的金融监管政策多边对话与磋商,积极参加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

  2009年,中国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正式成员,实质性参与了巴塞尔委员会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银监会关于重大监管政策调整的原则性立场、具体意见,对资本定义、反周期监管以及流动性监管等核心问题的建议,得到广泛响应。

  据有关人士透露,最近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评估组来华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风险领域进行评估,FSAP对我国银行业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监管理念的深入、监管文化的有效传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记者 韩雪萌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