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城商行微贷试验 提供融资难题解决新思路

2010年12月09日 11:4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再进一步细化到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更可谓难上加难。

  多年来,监管部门一直试图从制度上求解这一难题。而国内部分城商行缘于自身诉求,以市场化手段在细节中出奇制胜,提供了求解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题的另一种思路。

  差异化经营:弃大户逐小额

  “中小企业融资难,实际上,是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难,规模以上企业融资困难并不特别突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近两年银行业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但仍然是好中选优、小中选大。“银根稍微趋紧,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就会出现困难。”

  服务中小企业已是难题,如何进一步支持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但国内部分城商行却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微、小企业信贷模式。

  2005年,当世界银行与有着20年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经验的德国IPC公司专家风尘仆仆赶到包头,开出“摒弃抵押物、倡导现金流的小额信贷产品”药方时,时任包商银行办公室主任的武仙鹤与很多同事一样,认为这不过是“胡闹”,外国月亮不可能比中国的圆。

  但摆在包商银行这些小城商行面前的现实也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与众多中小银行一样,包商银行不可避免地与大银行同质竞争。2005年6月,一家与包商银行合作多年的大客户因该行不能满足其下浮贷款利率的要求,而将上亿元存款转移他行并撤销账户。尽管从柜台工作人员到行领导都极力挽留,最终仍未留住客户。

  “这让我们意识到,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无论小银行怎么下浮利率,都竞争不过大银行的规模效应。”现为小企业金融部主管领导的武仙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如果不做小企业金融服务,小银行连生存都会存在问题。”

  地处东北的哈尔滨银行面临着与包商银行同样的困境。哈尔滨银行董事长郭志文指出,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上的欠缺,难以满足大客户的金融需求,如果把主要资金和精力放在大客户那里,一旦大客户发生风险,将对中小商业银行构成致命的打击。

  同时,他认为,银行同业从产品体系到运营管理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不同规模、不同运营区域的银行进行同质化发展是不行的。

  “微贷对资金占用很低,但由于贷款期限短、资金周转快,加之风险定价高,利润占比可以很高。”包商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赵梦琴表示,小企业业务的利息收入可达公司业务的3倍。

  于是,一个个“弃大户逐小额”的微贷试验在部分城商行内部展开。

  模式探索:无抵押重现金流

  在探索微贷业务的城商行内部,都经历了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

  “摒弃抵押、重视现金流”是包商银行再造贷款流程的核心。赵梦琴指出,在担保方式上,5万元以下贷款一般只需信用担保,95%以上的贷款不需要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小企业与微小企业的经营与企业主的家庭关系密切。我们评估客户还款能力时,重视对直接经济收入进行评估和计量,可支配收入的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70%才是真实的还款能力。”她说。

  小企业与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原因之一是无法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赵梦琴说,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完全是信贷员问出来的。然后,再通过实地调查,交叉印证企业主提供的信息。本报记者在包商银行振华支行采访时看到,每份客户申报材料中,都夹有一份信贷员手写的资产负债表及点货清单。

  采取无抵押小额信贷模式的哈尔滨银行,则针对小额信贷的特点改革了行内的组织架构。比如农村金融业务条线,采用准事业部制管控模式,实行业务总分支和总支两种垂直管理方式。这样就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于一身,专业性和管理独立性得以增强。而小企业金融业务条线则采取区域下强条线的管控模式,增加授信政策制定权。

  如今,艰苦的再造换来了业绩。

  到2010年4月末,包商银行在新型技术模式下累计发放微小企业贷款5.28万笔,金额122.53亿元,为3万多户遍布各行业的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户提供了正规的信贷服务。而2009年,包商银行微小贷款业务占比达20%,不良贷款为零,实现利息收入4亿元,占全行总利润的25%。

  哈尔滨银行方面,截至2010年6月末,小额信贷余额达到257.36亿元,占全行信贷资产总额的61.72%,收入占信贷资产收入的70.23%以上。韩婷婷 洪偌馨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