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评论:美国经济增长需克服几大难题

2010年12月14日 11:1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顾2010年的美国经济,可以明显看出其特点主要为增长速度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市场信心不足等。从政府部门的刺激经济政策看,个人购房优惠等刺激计划退市后,私营企业仍未能从美国政府手中接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展望2011年,美国GDP增速虽然能够维持在2%左右,然而,在高失业率、房地产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增长前景难言乐观。

  美联储达拉斯行长理查德·费舍尔认为,在美国经济中存在着充足的流动性,但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旧只是略高于达拉斯联储银行所认为的“停滞速度”。最新统计显示,美国GDP增速去年第四季度高达5%,今年第一季度就明显下跌为3.7%,第二季度进一步下挫为1.7%,第三季度小幅回升为2%。预计第四季度有望进一步小幅回升,全年GDP增速可望达到2.5%左右。一般来看,美国经济界应该为GDP年增长率达到2.5%而感到欣慰。然而,在这中低速增长的背后,不但美国政府刺激措施拉动的作用过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存在着多重隐患。

  最令美国各界关注的是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月1日,美国失业率攀高至罕见的10%。之后在多种措施的运作下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是在9.6%上下徘徊,直到第四季度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除此之外,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新屋销售量环比下降13%,同比更是下跌27%;新房销售平均价格环比下跌6%,同比下跌8%;二手房销售量环比下跌25%,同比下跌21%。房地产市场是美国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灾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软,意味着美国普通民众住宅价格要从低谷回升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疲软。美国经济是消费拉动型,鉴于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之房地产市场及企业投资等多方面疲软,美国消费者被迫缩减开支导致消费信心持续低迷。进入今年下半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在50上下徘徊,6月仅为54.30,9月更是跌至48.60。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层面普遍信心不足。企业担心需求不足而不敢投资,消费者对就业前景担忧而不敢消费,银行担心坏账增多对购房者及中小企业惜贷等。正因为此,当四月前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时,尽管美国经济与希腊等国的联系远不如欧盟国家密切,但美国股市也受此影响大幅下挫。

  不可否认,美国2010年经济整体看来的确是走出衰退恢复增长的一年。经济基本面虽然跌宕起伏,但基本态势向上。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正走出衰退阴影进入复苏阶段。然而,进一步深入分析美国经济复苏背后的不确定因素之后发现,美国经济复苏速度不仅缓慢,而且背后支撑力不强。展望2011年,美国经济虽然不会跌入衰退,但复苏势头仍很难与以往危机后的高速增长相比。高失业率、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增长乏力等2010年经济增速低迷中的主要特点,仍将伴随美国经济到明年下半年乃至年底。

  美国经济此轮复苏持续低迷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美国消费者长期以来依赖借贷消费。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高峰阶段,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高额购房借贷、高额借贷消费等。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消费者普遍损失较大,前所未有的资产缩水及债台高筑,迫使美国消费者要长时间收紧钱袋子,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的就业及经济前景。

  显而易见,消费增长在2011年的持续低迷,势必导致企业对需求预期的下调,从而遏制企业扩大投资,增加雇员,进而使高失业率在新的一年里很难有实质改善。经济学界预测,到2011年年底,美国的失业率仍可能高达8%左右。

  面对2011年仍可能出现的低迷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在采取更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方面将面临种种束缚。首先,美联储最有效的杠杆————央行利率已基本没有再降的余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会起到一定的刺激效果,但国际上对大量发行美元已提出严厉批评,货币宽松新措施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前景的副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从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角度看,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刺激经济的余地越来越小。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试图以扩大对外贸易为突破口,改变美国的就业形势,带动美国经济走出增长低迷的怪圈。然而,这一出口战略首先要面临的是与他国争夺国际市场的问题。而从发展趋势看,美国的出口增长很难在2011年实现根本性转折。

  综上所述,美国经济2010年虽然走出衰退,但增速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仍旧疲软,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重要经济层面,仍是美国经济恢复常速增长的主要制约。2011年美国经济主要层面将得以适度改善。然而,高失业率、消费增速缓慢等不利因素的改变将有限,2011年GDP增速可能仍在2%左右徘徊。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