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存贷比临大考 银行狂发短期理财补存款缺口

2010年12月20日 15:47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日起销售债券型理财产品,期限半年,潜在收益可达5.6%”、“超短期理财产品一个月年化收益1.8%”……翻开市民汪女士的手机短信,十几条理财产品的促销信息立刻显示了出来。 “最近每天要接到至少一家银行的产品促销短信,年化收益水平都还不错。”汪女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汪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进入11月以来,不少市民都有明显感觉,手机接收到理财产品促销短信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不禁要问:“难不成最近进入了理财产品高发期?”

  事实确实如此。

  随着近期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提再提,以及一系列的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存贷比压力连连增加,让每到年底吸储任务就很繁重的各家银行,今年压力更甚。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和考核任务,从11月份开始,各商业银行除了勤拉存款外,也开始通过密集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方式吸储和留住资金。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从12月4日到12月17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424款理财产品,日均发行量超过30款,其中1个月至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最高。

  理财产品发行量上升

  银行“趁热”吸储

  银行狂发理财产品的现象从11月份就已经开始。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11月份开始,无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还是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11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产品796款,较10月增加378款,环比增幅90.4%;发行外币理财产品223款,较10月增加29款,环比增幅 15%。而进入12月以来,截至17日,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520款。据统计,从12月4日到12月17日,各商业银行发行了424 款理财产品,日均发行量超过30款,其中1个月至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最高。

  在位于总府路的某国有商业银行里,理财经理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最近一个多月来,银行主推的理财产品期限都在半年以内,以1~3个月期限的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现在收益比较有吸引力,期限也不长,对于有资金流动性需求,但年底又想再小赚一点的市民来说很适合。”

  而在人民南路附近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里,大堂经理也表示近期该行在力推短期产品,“现有的产品都卖完了,总行正在加紧研发和推出新的产品,预计下周就会有新产品卖。”

  谈到年底各银行快马加鞭地推出各种形式的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波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高潮的主要目的是竭尽全力将市民的资金“吸”回银行,确保各家银行在即将到来的年终决算大考中过关。“年末银行的储蓄任务加重,银监会前不久又叫停了存款送礼等变相吸储的行为,为稳定自己的客户,争揽外行的资产,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就成为最有效的吸储方式。”

  另一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则透露,银行之所以年末急于吸储,主要是因为居高不下的CPI,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到不能把钱放在银行里“睡觉”。投资导致的储蓄分流,使银行面临的存贷比考核局势更加严峻,“我想12月最后两周应该会迎来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新高峰。”

  根据央行11月11日公布的数据,10月份居民存款减少高达7003亿元,创单月存款增加额的历史新低,其中大部分存款都流向了股市。

  增加竞争筹码

  短期产品年化收益纷纷上调

  “25 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能达到3%?上个月一款90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才2.7%。”最近部分细心的投资者发现,不少银行12月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升至3%以上。成都商报记者从部分银行了解到,投资回报的上调一方面是受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预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各家商业银行年底吸储大战的“筹码”。

  “与前几个月相比,同期限理财产品现在的年化收益要略高一些。”在航空路附近的一家国有银行里,大堂经理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年化收益提高后,不少客户争相购买产品,“因为短期理财产品流通性好,同时收益率也远高于现在的存款利率,很受客户欢迎。”

  随后,成都商报记者连续走访多家银行证实,近期银行主推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提高,多款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升至3%以上。

  第一理财网统计数据显示,11月之后发行的人民币产品,截至目前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3.32%,再次创下年内新高。而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涨幅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普益财富统计,在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中,1个月及以下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71%;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为2.90%;3个月至6个月期产品为3.22%;6个月至1年期产品为3.56%。而在11月中下旬,上述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2.26%、2.69%、 3.02%和3.21%,相应有0.20个百分点到0.45个百分点不同幅度的上涨,而一个月以内期限产品的涨幅最大。

  回报虽诱人

  投资仍要警惕收益率误区

  “虽然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投资者要警惕收益率误区。”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一定不要把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率”,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理财产品合同中,预期收益率是否包含了银行要扣除的手续费用,否则实际拿到手的收益率是一个未知数。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