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外汇理财:2011年哪国货币更靠谱?

2010年12月29日 15:03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的汇市,欧元遭遇债务危机、美元走势身不由己、日本打压升值趋势失败等等,各个外汇品种都能讲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中国央行更是在2010年中,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汇市会讲怎样的故事,变得更加难以琢磨。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进程中,在欧债危机及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我们对一些外汇品种2011年的走向趋势进行了一番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人民币连涨六天

  本报讯(见习记者 文思铭)截至昨日发稿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6252元。这是自上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呈现单边上行的走势起,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行。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年12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6252元,1欧元兑人民币8.7724元,100日元兑人民币8.0126元,1英镑兑人民币10.2571元。

  中国央行上周六发布公告称,将把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两个多月以来第二次加息。专业人士指出,美元短期内受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及相应预期的影响,中期看来将呈现震荡走弱的趋势。而人民币在中期内可能继续走高,因为中国央行正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增强上周六意外加息的效果。

  美元

  低位弱势震荡上行

  回顾2010年,美元指数走势一波三折。而对于2011年美元的走势,市场上一直存在争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撰文中表示,目前美元汇率的波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伯南克的出发点来看,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汇率贬值,从而可以带来较大的出口总量。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美元其实仍然是世界主要货币的指示器,在量化宽松条件下,本应是弱势货币的美元,事实上却一直存在上涨的动力。

  “美元2011年将维持弱势震荡态势”,大多数市场人士持此观点。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日前表示,2011年美元指数可能会以半年时间为分界线先涨后跌、频繁波动。长期来看,美元走弱仍是大概率事件。

  英镑

  最强势货币?

  2010年,受欧元希腊危机以及英国自身的财政赤字影响,英镑汇率中间价走出了一个“V”形走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镑兑美元已经跌去20%。2010年,英镑总体走势疲软。但是在距离2011年仅剩一周的时间,市场对明年的英镑行情似乎乐观情绪大于悲观。

  巴克莱资本近期公布的季度展望报告对英镑相当乐观,报告指出,鉴于英国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房屋订单”,所以本国货币英镑将成为2011年表现最好、“最强势”的主要货币。

  然而,英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对英镑走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2月24日,英国第三季度GDP终值意外下修为按季成长0.7%,按年成长2.7%,而之前的数据分别为0.8%和2.8%。同时,第三季度经常账赤字放大为95.68亿英镑。在欧债阴影下的英镑,2011年能否走出疲软态势成为强势货币,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

  均综合自《中国经济时报》

  欧元

  春天依然遥远

  从年初的希腊危机到年尾的爱尔兰危机,欧元区四处起火,这个曾经集结了千万人梦想的统一货币正遭遇着自1999年创始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越来越多的人为其作为全球主要货币之一的可信度和前景担忧。

  随着债务危机在欧洲蔓延,欧盟与IMF曾领头建立起了一个临时的欧洲金融稳定机构,该机构由16个欧盟正式成员国出资7500亿欧元正式成立,目的在于帮助欧盟内部遇到金融危机的国家渡过难关。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欧盟研究专家闫小冰表示,欧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是欧盟内部缺乏真正政治一体化。各国间缺乏统一趋同的政策,而又不愿让渡部分主权给欧盟委员会实现统一管理,这让欧盟虽然实现了统一货币,但各国依然是一盘散沙。根源的问题不解决,欧元前途还将是一片迷茫。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