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情绪接棒外币贷款 美元吃紧局面短期难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避险情绪接棒外币贷款 美元吃紧局面短期难改
2010年06月09日 09:1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在国内市场美元紧俏,美元成本已经全线走高。”一位股份制银行银行间市场外汇交易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从外汇即期市场看,人民币对美元收盘价已经连续两个多礼拜高于中间价,意味着市场已经持续处于净购汇状态;境内美元拆借市场,一年期美元拆借利率大大高于同期libor约2.3个百分点;而银行美元贷款约比同期libor高出3~4个百分点。

  “美元日益稀缺。”而一位外资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前期美元成本全线走高,是因为去年来外汇贷款快速增长所导致;而现在市场避险情绪高涨,或将令美元紧俏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善。”

  外汇贷款激增令美元短缺

  “目前我们银行还能做美元贷款,但是成本已经很高。”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表示,“我们的贷款利率会在libor基础上加300~400个基点。”而据记者了解,多数银行普遍面临外汇贷款额度紧张局面,一些银行纷纷以抬高贷款利率来应对短缺的外汇额度。

  “去年来外汇贷款激增,导致当前商业银行外汇贷款处于 ‘贷无可贷’的局面。”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温彬表示。

  数据显示,去年来外汇贷款呈爆发式增长。2009年末,金融机构全年新增外汇贷款1362亿美元,贷款余额3799亿美元,同比增56%,远超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

  “外汇贷款激增,主要是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一外资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

  该交易员称,此前市场预期人民币在一年后将升值3%;企业在获得商业银行美元贷款后,立即购入一笔一年期远汇,这样就将大大减少外汇贷款的成本,“相当于是无风险套利。”

  在套利交易推动下,外汇贷款激增,但与此相对的是,外汇存款并未跟上贷款步伐。其中,今年前三个月外汇存款仅增长47亿美元,四月份更是出现90亿元的负增长;而今年前三个月,新增外汇贷款分别为94亿美元、97亿美元和101亿美元。

  “国内银行美元资金来源无非是存款、对外借债以及境内银行拆借。”温彬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但现在存款上不去;外管局又对对外借债有控制,境内银行都缺美元,借也借不到。

  此外,外管局在4月底决定,将2010年度境内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总规模压缩至324亿美元,较2009年指标规模329亿美元调减1.5%。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外币存贷款失衡已经导致银行外币流动性趋于紧张,截至4月末,外汇贷款余额约2.82万亿,存款余额约1.4万亿,外汇存贷比已经达到200%。

  避险情绪或进一步导致美元短缺

  “目前国内美元处于紧俏局面。”一外资行外汇交易员表示。

  “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连续两个多星期高于中间价。”该交易员表示,“这表明市场仍处于净购汇市场,也表明市场对美元持续看好。”

  而在境内同业拆借市场,一年期美元拆借利率已经比同期libor高约230个基点,该交易员称,今年初,境内市场美元拆借利率一般在libor基础上加100多个基点,现在要加200~300基点,这表明与境外市场相比,国内美元流动性已经十分紧张。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为缓解,但美元流动性持续紧张局面或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以中间价市场走势为例,截至昨日(6月8日)发稿,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一年期人民币对美元NDF报6.7780,较前日中间价6.8284升值约0.7%。

  “目前来看,尽管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大缓解。”一股份制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但欧债危机导致的美元避险情绪,将令美元紧张局面延续下去。

  该交易员称,在前期外汇贷款激增导致美元紧俏情况下,避险情绪将令美元进一步短缺。

  事实上,由于欧元区危机爆发,全球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其中,6月4日,3个月libor报0.5365%,达到近10个月以来的新高;而花旗集团的研究报告称,未来几个月之内,3个月美元libor将可能跃升整整1个百分点。

  “近一段时间,境内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成交价均高于中间价,这也表明市场避险情绪在走高。”一外资行交易员表示,美元是避险货币,一旦市场风险情绪升温,美元即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如果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境外市场,都将面临美元持续紧俏的局面。”该交易员称。(胡俊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