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商品期货将打开反弹空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节后商品期货将打开反弹空间
2010年06月17日 10:4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若16日晚间外盘未显著下行,则17日国内期市全面跳空高开难以避免。节后短期(1-2周)而言,市场反弹空间已经出现,幅度上有可能超越各品种在5月下旬反弹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点,胶、糖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多头机会。

  本周的前三天(6月14-16日)正值国内端午长假,自上周五国内收盘后,国内市场相对于外盘有4个交易日的“交易时间真空”,期间外盘主要品种均有不同涨幅,且欧美主要股市也企稳上冲,这给国内商品市场带来了浓厚利多氛围。

  寻觅商品运行内在逻辑

  长假前后是内外盘运行的一段关键转折时期。总体来说,4月上旬以来国内外商品期货各主要品种均大致呈现以下状态:先大幅下挫紧接着一波较为强劲的反弹。锌、铝、螺纹、石化类产品等领跌品种在下行过程中均已实现对2009年初以来的大幅上行过程的下分割位或中位线尺度的调整;跌幅相对滞后的铜、橡胶、白糖等品种的最大跌幅则恰好达到09年初以来上行过程的上分割位尺度;而油脂油料类品种则因09年以来涨幅较小,因而下行幅度尚未达到分割位级别;玉米和棉花两个主要的纯农品种在4月以来的商品总体调整过程中反而创下新高,即使在近期的商品普跌中仍在新高附近盘桓。笔者以为,各类商品的这种节奏差异符合历史规律,内在原因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一是各类商品的价格周期与总体经济周期的步调的个性差异;二是前期涨幅差异和当前题材差异带来的价格运行趋向差异;三是商品的这一轮系统性下跌主要由情绪性、预期性和避险性因素驱动,负面信息对各类品种的打击力度存在差异。

  从近期全球商品期市的运行逻辑来看,其核心在于三个题材:一是欧洲债务危机及不断闪现的欧洲国家的负面消息和不稳定因素,这刺激着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二是美国对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秋后算账”行动,这带来了某些市场重要参与者的“收敛”情绪;三是中国对流动性的回抽动作和以房地产调控新政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收缩性质的政策。笔者认为:从近两个月来的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后两项因素已经得到足够反映,二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将逐步弱化,而欧洲问题是否将切实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近期这一方面因素将主要通过传出负面消息的形式给商品市场尤其是金融属性较强的金属品种以事件性打击,常态化影响暂时已经过去。

  反弹空间已出现

  从长假期间外盘的运行格局来看,总体呈现整固向上震荡之势,形态上已有蓄势动作,个别品种拉升预备动作还较为显著。

  笔者对节后短期(1-2周)的商品期货市场的总体看法是:前期普遍预期的商品中期调整从概率上而言已经松动,短期内市场反弹空间已经出现,幅度上有可能超越各品种在5月下旬反弹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点,个别弹性较高的品种如橡胶和白糖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多头机会。理由如下:

  首先,近期商品运行的关键因素在于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为核心的美元指数运行方向。从走势来看,美元指数短期头部形态已明,这一轮调整显然已属于周线级别,虽不能就此排除美元超级牛市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但短期内指望超强美元进一步打压商品已不具备现实性。

  其次,本轮下跌过程中出现的一大事件是国内股指期货的上市,国内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的机制透过这一路径打通。A股市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重压下的持续暴跌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向外传递,应该说近期商品市场的内外联动和强弱互现在这种机制下也得到一定加强,虽然这种机制并不一定是长期的,但短期内恐难消退。由此,在A股市场小双底轮廓已经显现的背景下,如这一形态得到确认,在前期的下行幅度背景下,不难度量出一个略为可观的反弹幅度,而商品期货也将得到一个维稳因素。

  从技术上而言,4月份以来商品市场的下挫已对诸多品种09年以来的总体上行通道进行了实质性破坏,从浪形角度而言,分割位级别的调整至少意味着我们已处于C浪后期,后续下行幅度已相对较小,即使出现也难以是系统性,而将呈现出较大的品种差异。近期(包括长假期间外盘)的“N”字形整理也表明,商品市场4月以来的连贯下行推动过程已受到实质性挫伤,短期内进一步向下推动的概率已经偏小,而短期新高级别的反弹是可以期待的。至于后期如何演绎,仍然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及其预期这一系统性因素的未来发展。(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 陈伟刚)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