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法院自身认知和社会评价反差咋那么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时评:法院自身认知和社会评价反差咋那么大

2010年07月29日 11: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就在湖北省孝感市中级法院法官冯缤因身着法袍为妻子喊冤维权被免职的新闻持续发酵之时,27日,全国法院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汹涌的舆情包围中,这些平素与媒体打交道较多的法官深感困惑:为什么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与法院自身的评价如此不同,并且反差强烈?

  身着法官袍,胸戴庄严国徽,手捧大大的“冤”字,冯缤的维权行为,将法院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将其喻为“维权斗士”,有人感慨“法官维权尚如此,平民何以堪?”更有推波助澜者在做一种可怕的引诱性发问:法官冯缤会不会成为杀人犯?

  诸多类似的维权事件中,公众舆论明显倾向于“受迫害”的当事人。在司法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缺陷、司法腐败远未根绝、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法院和法官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尴尬。一方面,我们的司法建设还没有实现公平公正的理想境界,司法公正时常遭遇挑战,这削弱了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作为各种冲突与矛盾的最终裁决者,坐在“火山口上”的法院和法官,必不可避免地受到口诛笔伐,甚至身陷“险境”。

  社会转轨期矛盾加剧,利益博弈日趋激烈,大量冲突纠纷以诉讼方式进入司法程序。2009年度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3318件,同比上升26.2%;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1378875件,同比上升6.26%。自2005年以来,案件量年均递增5.95%,2009年案件量比1978年增长了19.87倍。

  案多人少,诉讼爆炸,在高强度审判工作面前,法官承受着身心的巨大压力,其职业风险也随之加大。6月1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法院6名法官遭受枪击,3名法官身亡,另有3名法院工作人员受伤。6月8日,广西梧州法官在执行中被当事人泼硫酸,严重烧伤。更令人齿寒的是,在这些暴力行凶的背后,潜藏着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有人甚至为行凶者叫好、打气。

  司法被称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中国社会,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诉求越发强烈,民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同司法能力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司法腐败事件的发生、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执行打“白条”种种问题,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公民法治意识的欠缺,司法沟通的不畅顺,也直接影响着法院(法官)的形象,以及司法权威。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司法制度的改良,需要司法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法院与民众的沟通。法律是有温度的,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认知,往往不是从文件、材料中来,而是从一次官司,与每一个法官打交道的切身感受而来。很显然,法院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沟通不畅、了解不深的隔膜与误区。

  2009年底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公众没有见过开庭,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法院是干什么的,还有近50%的公众不了解法院具体的办案程序。而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勃兴,公众在追求司法正义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表达,这在一些公众事件和网络维权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显而易见,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无助于司法权威的建立,只会徒增司法与百姓的距离与对立。

  民众期待法院审判更加公开、阳光,畅通当事人权利救济渠道;法院也期待公众更多增加对司法审判规律的了解与认识,进行理性维权。如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所言:“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越来越关注,期望值越来越高,期待能更多地知晓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所以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需求,着力避免因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司法公信的猜疑指责,甚至损害司法权威的问题”。崔丽(《中国青年报》记者)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