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庇护所遇冷 有关人士建议庇护所保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家庭暴力庇护所遇冷 有关人士建议庇护所保密

2010年08月31日 14:29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方面是家暴庇护所相继成立的新闻,另一方面是庇护所无人入住、门庭冷落的报道。家暴庇护所如何从受害人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需求,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反家暴领域令人关注的话题。

  各地庇护所纷纷遇冷

  这是一组来自多地媒体的报道。

  青岛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自今年3月9日挂牌成立以来,5个月的时间里接听了近千个遭遇家庭暴力妇女的求助电话,但真正入住庇护中心的求助者只有30余人。

  昆明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所挂牌一年来,共为20位妇女提供了庇护服务。有关人士评价,对于一个有360万妇女的城市,一年时间里,20个人被救助,从量上来说微乎其微。

  重庆市建立的首个家庭暴力庇护所从去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建立至今,几个月过去了,却遭遇了令人尴尬的“零入住”。

  ……

  庇护所遇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家暴受害者“爱面子”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各地庇护所负责人也纷纷证实了这一点。

  “关键是妇女普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许多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家里的事。”青岛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负责人告诉《青岛早报》记者,“一旦发生家庭暴力,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娘家暂避,或住在亲友家里,对于入住庇护中心,她们有很多顾虑。来入住的一般都是实在无家可归的妇女,万不得已才来。”

  昆明民政局有关领导在接受《昆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遇冷的更深层原因是受到家暴的妇女希望在家庭内解决,怕向外人求助以后成为笑柄,而且人们也认为夫妻一吵架其中一方就离家,对婚姻的挽回不利,所以目前来所里求助的妇女都不愿多谈,甚至使用的不是真实的姓名。

  面对这一尴尬处境,有专家提醒,庇护所的公开性是导致家暴受害者不能放弃“面子”的障碍之一。“在庇护所开办时不仅有媒体追踪报道,就是对于入住的家暴受害者也是‘关注备至’,在惧怕曝光的忧虑中,即使有入住需要,往往也因此却步。”

  庇护所应该高度保密

  几年前,记者曾随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参访团去台湾地区访问,拜访了几家家暴庇护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台湾地区的家暴庇护所基本都是高度保密的。

  有一家非政府组织开办的庇护所,隐藏在闹市区一家对外开放的社区俱乐部后面。参访人员随着普通公众进入俱乐部后,穿过其楼内一道表面看起来很平常的门,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几间带有浓厚家居气息的房间展现在人们眼前。“庇护所需要保密,公众并不知晓这道门背后是家暴受害者庇护所。”这家庇护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在与台湾同行交流时,当大陆方面介绍如何大张旗鼓地宣传家暴庇护所地址与电话时,他们马上提出质疑:庇护所怎能公开?

  庇护所为什么要保密?

  近日,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成立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来自香港“和谐之家”受暴妇女庇护中心总干事陶后华、宿舍主管蔡雁翎的介绍,让我们更能明白其中之义。

  “受暴妇女的生命安全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因而,尽快将受虐者跟施虐者分开是重要的。”因为,当受暴者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们自己未必有保护自己的意识,施虐者也可能没有停止暴力行动的意识,因此,此时最紧迫的,不是进行辅导或家庭治疗工作,而是让受虐者尽快远离暴力,保障安全。

  “庇护中心的位置必须高度保密,因为暴力倾向较严重之施虐者可能会做出伤害受虐者,甚至伤害庇护中心内其他宿友或职员的行为。即使暴力倾向没那么严重的施虐者,甚至感到后悔的施虐者,也可能会前往庇护中心找回受虐者,从而影响受虐者冷静下来思考。”

  有专家推测,庇护所公开,即使受害者安全能得到保障,但由于进入庇护所可能被曝光,也会阻挡受害者求助的脚步。

  目前,我们的庇护所有5种组建模式:由妇联单独组建、由妇联和民政部门合办、由妇联和企业合办、由妇联和社区合办、由妇联和个人合办。

  据统计,第二种模式的庇护所目前大约有100个,并已成为庇护所主流和未来发展方向。因为,全国妇联、公安部等七部门《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开展家庭暴力救助工作,及时受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求助,为受害人提供庇护和其他必要的临时性救助。”

  “由救助机构开展庇护工作,有其独特优势,但救助站的公开性和庇护所的保密性是矛盾的,这种建立模式无疑不能提供保密的需要。如何保障庇护所的保密性需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比如,将庇护所与救助站分开。”有关人士指出。

  庇护所该如何提供全方位服务

  庇护所遇冷与其所能提供服务有限也有密切关系。据记者了解,香港、台湾的庇护所由于服务全面,入住率都很高。

  香港“和谐之家”成立于1985年,是香港第一所、亚洲第二所为受家暴影响的妇女儿童提供紧急庇护住宿服务的机构。现在,“和谐之家”拥有一条24小时妇女求助热线;在香港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资助下,为全港受暴妇女提供70个宿位,可供不同需求的受暴妇女及其子女居住两星期至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陶后华说,“和谐之家”不仅为入住妇女提供硬件、娱乐活动,还提供教育、治疗、赋权三方面的服务。

  “‘和谐之家’宿舍设施非常完备,包括洗衣机、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煮食用具及火炉、热水卫浴设备、玩具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入住者组织假日节庆活动,例如母亲节庆祝、新春盘菜庆祝活动等,为入住者提供一种家庭的温暖。”

  “和谐之家”为入住者提供的教育或治疗性服务有个案辅导,治疗小组,有关婚姻、申请社会救助、申请法援的信息讲座,英文班、手工艺班、简单运动教授等。

  “和谐之家”还提供其他服务,比如社区教育工作、妇女离舍服务、危机介入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男士服务。

  据记者观察,台湾庇护所与香港同行大体相同,庇护所不仅向入住者提供家庭一样的设备、氛围,还为受害者联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

  “香港、台湾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些反家暴实际工作者听完两地的经验介绍,觉得受益匪浅。但也有人指出,两地完善的服务,尤其是“和谐之家”一站式服务不太适合大陆具体国情。“这也许是我们长期奋斗方向,但目前我们还做不到。”

  “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是由庇护所构建基础性的救助平台,为受害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安全服务,在此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需求支持,例如公安机关的及时接处警、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卫生部门的心理辅导等。在这个过程中,妇联可以起到协调、倡导、专业支持等核心作用。”徐州市救助站庇护中心负责人马李建议。

  事实上,针对庇护所无人入住的窘境,各地庇护所目前也逐渐在设施和服务上加以完善,比如,提供家庭式温馨环境和条件,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

  同时,“应继续努力推动政府的介入,在机构建设和提供服务时,坚持‘生命第一,案主自决、保密’的原则。”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成员达成如此共识。(本报记者 于怀清)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