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讲述婚介骗钱经历:交8000元见"女友"5分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市民讲述婚介骗钱经历:交8000元见"女友"5分钟

2010年10月09日 15:58 来源:大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8日,本报刊发了《婚介给介绍了个女友 刚认识就狂要见面礼》一文后,十余名市民拨打本报热线反映他们被婚托欺骗的经历 。市民李先生在辽宁路一家婚介所交了8000元的VIP会员费后,在婚介所内当场约见了一名女子 ,两人谈了5分钟后分手,之后多次拨打电话,对方总说自己“有事”。李先生这才怀疑自己遭遇了婚托。记者同李先生一起来到这家婚介所,工作人员现场留给李先生3名女子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半小时后拨打她们的电话时,都无法接通。

  事件一

  婚介给的3人电话全无法接通

  10月8日上午,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23岁,做二手车生意,想找一名能在事业上帮他一把的女孩 。8月下旬,他和家人商量后,来到辽宁路一家婚介所,一名女工作人员满脸堆笑地说:“保证给你找个满意的,而且在3个月内就能领到结婚证。”

  李先生说,当时那名女子说得非常好,他就交了8000元费用,并且签订了协议。工作人员立即打电话约来了一名女子,两人在婚介所内的单间进行了初次见面,谈得非常好,随后,这名女子以“有事”为由离开了,“我们总共谈了5分钟,并且约定以后经常联系。”李先生说,此后他多次拨打那名女子的电话,对方总说自己“有事”,根本没有时间见面。他多次拨打婚介所的电话,工作人员再也没有安排其他女子见面,而且也不给退费,他这才感到自己上当了。

  10月8日下午,记者同李先生一起来到这家婚介所楼下 ,李先生拨打了当时收钱女子的电话,对方表示自己正在家中休息,让他改天再来。李先生坚持要到婚介所里去谈,那名女子只好联系了婚介所的其他人员接待。

  得知李先生的来意后,婚介所的孟某“教育”李先生:“你得主动同人家联系啊,你作为一个男孩子可不能这么腼腆!”得知李先生联系多次无果后,孟某痛快地给李先生又介绍了一个新“女友”刘某,并称赞这个姑娘声音甜美,家境富足,让李先生抓住机会。见李先生掏出手机要当场联系刘某,孟某赶忙制止:“你不能先联系,得我们先跟那边说一下。”

  “如果这个联系不上怎么办呢,我来一趟不容易,就多给我介绍几个吧。”李先生提出该要求后,孟某和其他工作人员又痛快地提供了两名女子的手机号,并称“她们都非常优秀,一定要抓住机会”。

  记者随后和李先生一起离开,半小时后,李先生挨个拨打这3个人的手机,全都无法接通。

  事件二

  说是公务员,一查没有此人

  “说是有关信息都经过了严格审核,要不是我们留了个心眼,怎么被忽悠的还不知道呢!”10月8日,市民王丹(化名)也致电本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替女儿在辽宁路这家婚介所征婚的遭遇。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25岁,在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单位里没有合适的青年,她就打算通过婚介给女儿找个对象。“今年7月9日,我来到了这家婚介所,没想到婚介给提供的信息竟然不真实!”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交了2200元的会员费后,工作人员就让她回家等消息,“7月中旬,婚介说有一个挺合适,他是做生意的,30多岁,光海边就有好几套房子。可是我女儿跟他见了面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王女士说,其实那个男的家是农村的,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也和婚介说的情况不符 ,而且两人见了面后,对方要么说在外地,要么就说没时间,根本不跟女儿正经谈。

  王女士说,第一个没有结果,她就让婚介又介绍了一个,“说是今年30多岁,在市北区政府工作 ,家里条件也很好。有了以前的教训后,我们就长了个心眼!”王女士说,她家正好在市北区政府有亲戚,就让亲戚打听了一下 ,没想到根本没有这个人。她给婚介打电话,工作人员竟称已经核实了该男子的信息,发现这个男的有两个名。

  -进展

  被骗的姜先生已经报案

  10月8日下午,记者与姜先生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天上午在即墨送货,下午他来到重庆南路后,拨打110报了警,民警赶到现场后,他向民警介绍了情况,之后他和民警来到派出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民警。民警做完笔录后告诉他,马路边上骗人的小广告非常多,让他不要轻易相信,而且很多婚介不正规,打着婚介的幌子骗钱。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此事。

  -提醒

  遭遇婚托请拨96663

  10月8日,看到本报报道后,有十余名市民致电本报,向记者讲述遭遇婚托的经历。据了解,现在很多婚介所为了牟取暴利,专门雇了一些女婚托进行诈骗。为了打击这种行为 ,本报新闻热线96663征集市民被骗的类似遭遇,并且将联合相关部门对这些不法分子进行打击。 文/图 本报记者 黄超 鲍福玉 本报见习记者 景毅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