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知名珠宝企业被曝以次充好 奢侈品消费现状存隐忧

2010年12月09日 09:1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前不久,知名港资珠宝企业“周生生”被披露生产销售以次充好的黄金饰品,引起业界一阵哗然。近两年,我国已跻身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行列,在如火如荼的奢侈品消费现状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令人担忧。

  珠宝证书 能让我信得过吗

  北京市丰台区法院 刘泽宇

  珠宝鉴定证书真假难辨

  就一般消费品而言,消费者通过商品本身之间的比较,可以就质量等进行大致判断,但是对于珠宝等奢侈品,一般消费者由于知识及设备所限,难以判断其商品真假或者成色好坏,只能依据诸如商家信誉、商品口碑或者有关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等间接信息来进行判断和识别。然而,一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珠宝商品,带着所谓的鉴定证书出现在市场上,甚至个别不负责任的鉴定机构先后就同一款珠宝出具前后不一致的鉴定结论,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鉴定证书真假难辨,究其原因,首先是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出具鉴定结论随意性大,甚至一些不良鉴定机构唯利是图,在他们那里可以花钱买证书;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对鉴定证书的颁发、使用及审查程序监管乏力,导致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甚至是杜撰的机构出具了虚假鉴定证书;第三,大部分购买者是将珠宝当做礼物送人,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购物时考虑有鉴定证书就万事大吉,不会在质量问题上较真儿,为虚假鉴定证书提供了可乘之机。

  目前,我国对珠宝鉴定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如果从功能角度理解,珠宝的鉴定证书应当是商家对其所出售的珠宝商品的一种说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上述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不得为了争夺市场而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其中都提到了“其他方式”,实际上就包括要求商家出示的珠宝鉴定证书必须与所对应的珠宝商品相符。

  模糊标注也是侵犯知情权

  珠宝市场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行内有价行外无价”。这种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珠宝市场普遍存在的商家利用消费者外行这一弱点而随意定价的现象。

  从珠宝行业自身特点来看,珠宝鉴别的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一般要求具备相应的珠宝知识、经验和较强的判断能力,有时还需要辅以专业的仪器设备。而普通消费者想凭借直观获得较为准确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得珠宝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且这种信息不对称较之其他市场更为明显。一些商家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故意在珠宝定名上偷梁换柱,进行虚假标注,比如用玛瑙冒充水晶。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模糊标注,比如将人工合成的“氧化锆”标注为“锆石”,将“染色珍珠”标注为“珍珠”等等。不管是虚假标注还是模糊标注,都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珠宝市场存在的虚假标注和模糊标注,一方面没有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真实而全面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造成误导;另一方面也为商家虚高定价、牟取暴利提供了便利。由于消费者很难进行区分,从而难以有效监督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模糊标注或者虚假标注也就在珠宝市场大行其道。对此,有学者建议为珠宝行业制定一部规范的质量价格认定标准,规范珠宝市场秩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假一罚十”无法律强制性

  珠宝商店里经常可以看见“假一罚十”的店堂告示,也能听到店员关于“假一罚十”的承诺。经营者作出如此承诺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对于珠宝这类贵重商品,“假一罚十”的承诺确实能够打动人心,但“假一罚十”的承诺真的能够兑现吗?

  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假一罚十”诉讼案件量不断增长,从目前的情况看,“假一罚十”多是经营者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来使用,真正能够把“假一罚十”当作是对经营行为约束的凤毛麟角。即使发现假货,经营者往往也总能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兑现“假一罚十”的承诺。

  目前,我国仅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十倍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是两倍赔偿。也就是说,珠宝行业“假一罚十”的承诺,在法律上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许多经营者正是以此为托辞,不兑现“假一罚十”的承诺。

  事实上,如果把“假一罚十”看作是买卖双方就违约金达成的一种合意,那么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因此,珠宝类贵重商品“假一罚十”承诺引起的诉讼,经营者也不必然会得到法院的全部支持。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