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义工陈海明扶贫故事:走进怀集深山办农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港义工陈海明扶贫故事:走进怀集深山办农庄

2010年08月10日 15: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香港国际义工陈海明(右一)向当地负责人畅谈农庄发展。谭扬汉摄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60多岁的香港国际义工陈海明,放弃在香港的都市生活,跑到怀集偏远革命老区当起了“农民”:与村里人合伙办起扶贫开发农庄,推广环保生态养殖,喂鸡养鸭,耕田种果,以扶贫的方式长年聘请8户贫困户参与生产管理,使每户贫困户年增收8000多元。

  创办综合养殖农庄

  “放着香港大城市的福不享,60多岁的年纪了,还来到山区帮助贫困户,我们都很感激他。”在农庄务工的贫困户老梁这样评价陈海明。

  近日,记者来到怀集县诗洞镇双龙村委会琴模自然村的一处山涌上看到眼前的陈海明皮肤黝黑,一身便装,既有都市人的前卫气息,也有山区人民的朴实感觉。

  陈海明是香港人,一直从事国际义工工作。2005年他来到诗洞镇开展义务推广环保鸭稻种植项目。去年他采取“农庄+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在双龙村创办了综合养殖农庄。农庄总投资45万元,其中挂钩单位扶持资金10万元,贫困户筹措3.8万元,陈海明等支助26万元,双龙村委会以土地入股。

  农庄占地面积200多亩,主要养殖贵妃鸡、本地土鸡和肉鸭,引种有机黑皮花生、有机白花油茶和晚秋黄梨优质新品种,还发展养鱼、种植禾笋水稻等。

  希望把新观念带到老区

  诗洞镇是肇庆有名的革命老区,山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也比较闭塞。

  “我希望能把自己身上的一些观念、一些试验带到这里,改变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这也是创办农庄的目的所在。”陈海明说,“例如目前山区农村的农业都是被动农业,不是主动农业。主动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生态型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打好环保生态牌,取得更大农业效益。”

  陈海明觉得,山里群众家庭经济落后、贫困,主要还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

  对此,陈海明很感慨:“那时,双龙村的信息闭塞导致了人们思想的闭塞。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村民收入,我计划在村里搞一个养殖园,实行规模养殖。但大多数村民都想挣怕赔,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为了说服他们,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嘴皮都快磨破了。”

  尽管如此,但陈海明最终还是搞起了他的农庄。他引进饲养优质贵妃鸡和本地土鸡,并把在其农庄饲养的鸡称作“开心鸡”。

  农庄的山上还引种了有机黑皮花生、有机白花油茶和晚秋黄梨等优质新品种。山下的鱼塘放养肉鸭,水田不用喷施农药,推广使用太阳能除虫莹光灯和放养肉鸭除草除虫,达到安全优质的目的。同时,他还大力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积肥用肥,利用农村的猪牛粪和稻草树叶等材料,经发酵广积农家有机肥料并推广应用。

  陈海明创办的农庄取得了初步效果。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使村民的思想观念渐渐发生了转变,农户纷纷提出与农庄合作养殖。

  目前,陈海明以农庄为基地,一方面,大力推行农产品优质安全的生产新技术;另一面,农庄保本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带动农户分散养殖,带领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生产。同时,农庄长期聘请了双龙村8户贫困户劳动力在农庄工作,平均每人月工资700多元。预计农庄年纯收入30多万元,在农庄的带动下,全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900元,贫困户实现当年脱贫目标。(谢辉谭扬汉徐维宁王贝)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