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赴港读研 升温之下的就业困境(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文汇报:赴港读研 升温之下的就业困境(3)

2010年08月12日 15:5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融贯中西的教育——应付课业让人团团转

  尽管很多内地生当初选读港校有些半情不愿,但真正求学于港校,其课业难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硕士生课程不多,可是全英文授课,课后还要看大量的英文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对于学文科的程欣蕾来说,到香港深造和留在内地学习的最大不同是,那里没有老师会催着学生去看书,但学生却不得不去看书。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真正上升到了理论和学术研究层面,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如果不在上课前预习完几十页的知识,可能整节课都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

  在高杰看来,港校之所以能保持相对高的办学水准,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学校坚持不扩招。他所在的工程学院,老师一般只带一到两名研究生,“绝不会出现一个茶壶配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茶杯的状况。”他太太在香港岭南学院读商科硕士。那一届,整个香港一共就8个大学招商科硕士,每个学校只招一名学生,全港也就8个商科硕士学生。

  “香港的教育虽然跟北美还有一定差距,但地处中西交流的汇合地带,仍有着内地高校不可企及的国际视野。”高杰发现,在香港的大学,教授基本上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带来的资源、项目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谈到自己的导师时,高杰掩饰不住心里那点小得意。“他特别牛,身兼两个学术杂志的主编,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跟他都很熟悉,前来给我们博士生上课的客座教授都是导师从国外请来的,在业内赫赫有名。”在跟随“大牛”导师的三年里,高杰先后经由导师的推荐,去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而他的同门师兄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更多,美国就去过两次,还有一次去了瑞士。

  徐思哲在香港科大文史哲学院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诗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外人看来,这样的传统学科根本没必要去香港读,内地资源本该更丰富。但徐思哲还是觉得,港校的教育更有活力,“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出,你在课堂上立刻就能听到、学到;而在内地的课堂上听到,不知道已经传了几手了。”

  应付课业已经让人忙得团团转,但很多到香港读书的内地生,还必须每天坚持挤出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学习粤语。这不仅是因为港校里不少老师只会用英语或粤语授课,更重要的是,这门语言与他们未来留在香港本地就业息息相关。

  这个月底,高杰就要参加答辩了。他做的课题主要是辅助人行走的智能装置,这是他导师课题中的一部分,他参与设计的智能驱动器正在美国申请专利。“这个题目,目前世界上研究的人还很少。”高杰信心十足地说,在香港,大学教授做的研究多属交叉学科,且为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不像内地有些博士生做的东西已淘汰了很多年。道理很简单,你做的东西超前,研究就有价值,文章就容易发表,容易得到业内认可。”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