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香港东华三院140载书写“民间互助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通讯:香港东华三院140载书写“民间互助史”

2010年10月29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10月28日电 题:香港东华三院140载书写“民间互助史”

  作者 贾思玉

  提及东华三院,港人十有八九会脱口而出,“欢乐满东华”。

  这个历时七八个小时,马拉松式的电视筹款节目,是香江之畔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事。夺人眼目之处不仅在于一众演艺红星和粤剧名伶组成的强劲阵容,还有那分分秒秒跃进的善款。

  创立于1870年的东华三院,与港人风雨同舟140载,发展为现今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服务最多元的慈善机构,并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华人慈善网络。

  根植香港 善与人同

  “东华三院的历程构成香港故事的重要一章。”香港历史博物馆专家顾问丁新豹博士,在观看了“东华三院与华人社会”展览后说。

  英国侵占香港后,对华人民生漠不关心。随着本地华商经济实力增强,1870年东华医院成立,香港首次出现跨地缘、亲缘、业缘或邻里关系的华人医疗和慈善机构。而“东华三院”乃是1931年,东华医院与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合并后的名称。

  根植香港的东华除参与本地慈善外,还将救济网络拓展至内地及海外。

  今次东华三院展出的250件珍藏文物中,刻有“万物咸利”、“神威普佑”及“善与人同”的三块牌匾见证了东华赈灾历史的源远流长。前两块因东华筹款赈济1876至1879年广东水灾及同期的华北旱灾有功,得到清光绪帝御赐牌匾的嘉许,后一块则是民国总统冯国璋赠送。

  丁新豹认为,“这些奠定了东华在华南以至海外华人慈善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让华人遗骸得到有尊严的对待”

  19世纪中国与列强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后,清廷容许华工出洋谋生。于海外开枝散叶的华人,却心心念念想着一旦过身,能够落叶归根。

  东华义庄便是海外华人“回家路”上的中转站。东华在成立之初已建有“牛房义庄”,1899年,位于大口环的“东华义庄”建立,提供停棺服务,以便安排下葬地或联络死者亲属接收,故称“先人客栈”。

  “时人对原籍归葬极为看重,这是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社会文化。”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总主任史秀英此前曾走访美国三藩市等华人聚居地,搜寻义庄停棺合约、棺柩护照等资料。

  “东华所做的,只为使每一位先侨都得到公平和有尊严的对待。”她说。

  海外华人原籍归葬或许要历经几个月艰辛,而这段“乐善不倦”的故事已被搬上大银幕,电影《东风破》11月将于香港上映。

  从呱呱坠地到回归尘土的照顾

  时至今日,东华三院已蜕变为集医疗、教育、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庞大慈善机构。“服务范畴涵盖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回归尘土的基本需求,”丁新豹说,每个港人或多或少都受过东华的恩惠。或出生于东华旗下医院;或就读于其属下中、小学校;或住宿于东华的护老院……

  东华的经费主要来自“尝产”收入(物业出租)和社会各界的捐助。筹款方式上,东华不断推陈出新。始于1979年的“欢乐满东华”每年12月举行,被认为是全球最长寿的电视筹款节目,历年累积善款已逾16亿港币。此外,出租车义载,全港“卖旗日”等亦为善款开源。

  “东华的慈善属于大家。”史秀英说,东华走过的路就是一部凝聚各阶层力量的民间互助史。(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