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广州日报:“老广”为何跑到香港打酱油

2010年12月08日 13:2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精打细算的“老广”最近纷纷奔赴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扫货“捡便宜”,大包小包里已经不再是新潮的电子数码产品,而是昔日不屑一顾的洗涤用品、酱油、蚝油、双蒸酒等。

  “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这是新华社香港分社在1986年1月11日播发的一则电稿,说的是“由于深圳农副产品比香港的价格便宜,因此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乘火车到深圳买菜”。没曾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地物价已悄然逆转,昔日港人北上“扫货”,如今“老广”南下消费,图的都是一个价格差。

  想一想实在是没什么道理。香港居民的经济收入比广州、深圳要高不少,而物价本应与居民的收入相匹配,以此经济逻辑推理,香港物价应该更贵才对。可眼下同样一件商品,为何香港的价格反而比广州、深圳要低呢?

  当然,我们可以将原因归之于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因为香港享有免税政策,进口商品会比内地便宜。比如说进口奶粉,内地比香港就要贵很多。但同样是国货,香港竟然卖得比内地便宜,这恐怕就不是税收的原因了。像香港超市的青岛大利特级花生油2900毫升装才39.9港元,而在广州的超市,2500毫升的鹰唛花生油已经卖到了49.9人民币。

  既然问题不出在生产环节,很显然要查一查流通环节。游资的炒作,囤货抬价,中间商的趁机提价,都可以视为抬高内地物价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内地菜价纷纷下降的原因所在,国家打压一下,证明还是有效果的。

  可是这也不足以解释香港CPI涨幅为何远低于内地。“这里没有高通胀,CPI低着呢!”香港商家的广告对内地不断攀升的CPI真是一个无情的嘲讽。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对谁的影响都一样,但人们却很少听到香港某个行业,以成本上升为借口集体提价。商家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恐怕还是给商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把那些包括税费在内的综合经营成本降下来。

  在商品质量上竞争不过香港,如今在价格上似乎也要输一着,这幸福的指数相差就大了。有专家说香港的低价难以持久,我看这明显是“吃不着葡萄就嫌酸”的心理。算了,甭管别人了,还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物价降下来吧。 (子在渊)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