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澳第一兵”:我亲手将中国军旗带到澳门(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进澳第一兵”:我亲手将中国军旗带到澳门(图)
2009年12月20日 14:46 来源:沈阳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明信片上有我的身影”。(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进入澳门后,他看到不少市民眼含热泪,齐声呼喊着欢迎亲人子弟兵的口号。他知道这些都是亲人,自己亲手将中国军旗带到澳门,带回到了久违的家里……

  1999年—2009年,澳门濠江畔,白莲花开已十年。

  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10年前,一位沈阳男青年,曾身着戎装,踏上这片与祖国母亲分离400多年的热土。日前,本报与沈阳进澳第一兵——李罡取得了联系。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很年轻,应该是那段军营岁月,为他激情澎湃的人生留下的特殊烙印吧!

  “驻澳部队全是精兵,每名军官不但要军事本领强,政治上更要特别坚定,需要能长期经受住复杂环境的考验。”

  提起驻澳门的经历,李罡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驻澳之前他在驻港部队。“当时选驻港军人的时候,要求特别严格,比现在考大学还难。”两年后,原本对中国军队不了解的香港同胞的目光全变成了肯定的目光,这让即将回归祖国的澳门人更加坚定了信心。

  1999年3月,距离澳门回归还有9个多月的时间,李罡与数百名战友接到命令,一起调往珠海,参加驻澳门部队组建。1999年4月12日,驻澳门部队组建完成,他和战友一道成为澳门的第一批驻军。

  “驻澳部队全是精兵,从当年秋收起义的红军团队、塔山英雄团和驻香港部队抽调组成。首任司令和政委都是少将。每名军官不但要军事本领强,政治上更要特别坚定,需要能长期经受住复杂环境的考验。”回顾部队成立伊始,李罡感慨万分。

  “上了指挥车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进澳第一人”

  在8个月的驻澳前集训中,这些驻澳官兵学习的第一课是法律,然后辅之以民俗文化、粤语、英语和葡萄牙语的学习,每天都特别充实。

  “上了指挥车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进澳第一人。”其实在驻澳前很久,李罡就接到上级命令:安排他坐在头车进入澳门。但是每天忙于学习和训练的他,直到12月20日当天早上5时集合,坐在头车副驾驶位置的时候,才意识到他是首批派驻澳门的99名军官中唯一被驻军领导选为第一辆车——军旗车的指挥官。这时他才开始兴奋,但已经没有时间通知家人、朋友:“直播澳门回归的时候,注意点儿看,第一辆车副驾驶位置上的人是我。”

  “那种感觉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到的,真的没想到和我们相隔了400年的澳门,就在这么一刹那间回到了我们面前。”

  1999年12月20日11时20分,车队准时从珠海基地出发奔赴澳门。他乘坐的军旗敞篷车第一个开进珠江海关,紧跟的第二辆车是接赠匾敞篷车,第三辆车是司令员的指挥车,之后是车队。整个车队行进速度并不快。当珠海海关大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李罡的泪水也要涌出。“那种感觉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到的,真的没想到和我们相隔了400年的澳门,就在这么一刹那间回到了我们面前。”李罡叮嘱自己不能哭,因为他的身上聚集了所有祖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目光。

  通过珠海海关大门,车队进入到连通珠海和澳门的大桥。背后,珠海人民热烈的欢呼声不减,前方,澳门人民的欢呼声逐渐清晰。三四百米长的跨海长桥似乎变短了。“车队一点点接近,我特别想看到对面的情况,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澳门同胞。”李罡告诉记者,进入澳门后,他看到不少市民眼含热泪,齐声呼喊着欢迎亲人子弟兵的口号,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变得非常亲切,他知道这些都是亲人,自己亲手将中国军旗带到澳门,带回到了久违的家里。

  在全国邮政明信片和澳门发行的邮票上,记者看到了印有李罡进驻澳门时的历史照片。仔细看时,他庄严的表情中其实有着些许快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对于这种不计报酬、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时下可能有的人无法理解。”

  军官都是大专以上学历,80%是大本,还有很多是硕士和博士;每人都会说粤语、英语、葡萄牙语……李罡说,驻澳部队里的军人都是特别优秀的,但大部分都是未婚大龄青年。不过,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把感情都给了澳门。每天都过着“一天当两天”、“黑天当白天”的日子,陷入自我亢奋状态拼命工作,对于这种不计报酬、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时下可能有的人无法理解。

  李罡说,12月20日到了,当初很多一起驻澳的战友都赶回了澳门和珠海,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在他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向往,也看见了在那片热土上,澳门同胞欢呼的景象……(邓丽婧 李庆实 王勇)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